大咖齐聚上海国际艺术节 畅谈艺术文化的多元连接

“中国正以积极的、开放的姿态融入国际社会,致力于增进多元文化的平等跨界对话和交流。”

嘉宾参与现场座谈

第二十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于10月19日正式开幕,当天上午举行了名为“新格局、新作为、新世代—艺术文化的活力与贡献”发展主题论坛。

本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也是恰逢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非常重要的节点,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全球化的主流仍然是朝着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和共赢的方向在发展。在各种交锋进行的深刻变局中,文化艺术始终保持了自身的主旋律,彰显了多样性和统一性,民族特色和国际融合的博弈和结合。

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副局长金雷在致辞中提到,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已经走过了二十年,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办节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深化,成为中国面向世界的国际性文化品牌。今天,中国正以积极的、开放的姿态融入国际社会,致力于增进多元文化的平等跨界对话和交流。

论坛上包括为艺术节制作开幕演出的叶小纲等多位世界知名的艺术家发表了主旨演讲,分别从艺术构想、艺术决策、艺术创作、艺术实践等方面来畅谈艺术文化的多元连接作用,结合全球的宏观视野和个人的艺术体验,与听众分享了多样化的艺术形式,凝结为强有力的文明纽带,创造新业态和新的市场,释放艺术文化遗产的资源活力,重新划定艺术的边界。

率先发言的叶小纲表示,他觉得这次的开幕演出非常恰当、恰如其分的体现了这个论坛、艺术节的主旨“新格局、新作为、新世代”,这三个他认为非常符合这个城市的特征。“我们讲到近二百年来音乐作为西方的古典音乐以及西方古典音乐的表演形式传到中国来大概没有超过150年,这150年以来这个音乐表演的形态在中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也取得了异常的成功,当今中国古典音乐的观众可以说是全世界之最。”叶小纲在演讲中说道。

《创世秘符》海报

同时作为中国音乐家协会的主席,叶小纲也在演讲中回归了中国音乐这几十年来的发展:“中国音乐这二十年、这四十年来发展非常迅速,我们即将在下个月开始举行大概有近四十年来中国交响乐创作的回顾展,其中上海的作曲家占了9位,所以上海这个城市的音乐是非常发达的,我们在全国、北京、哈尔滨、青岛,包括邀请了上海的交响乐团,在全中国各地演大概有50位作曲家的作品。50位作曲家的作品都是近40年来甚至近20年来创作的,这个消息我也很愿意分享给大家,表明中国当代音乐的创作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们以很快的速度,我们从西方音乐的表演形式刚刚传到中国以后,立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这四十年来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随后意大利斯卡拉剧院CEO及艺术总监亚历山大·佩雷拉先生则谈到了对于下一代的艺术教育问题,“我们在组织艺术活动的时候都有这样的问题,我们的传统的受众年纪越来越大,不幸的是我们现在可能还没有做好准备,但是这些年老的受众最终会逝去,而新一代的人没有成长起来成为我们的受众,为什么新一代的人没有成长起来成为我们的受众呢?因为我们犯了一个错误,这个错误持续了四五十年,我们过度的关注25岁到40岁的人,希望找到新的受众,这可能是我们犯过最大的错误,我们应该从4岁的小朋友开始。”

之后他也提到目前他们正在积极与中国合作,希望能做一个小小歌剧院的项目,不仅在意大利做,而且在中国的一些城市做,包括像《魔笛》、《塞尔维亚》等等,可以直接拿过来用。而且非常有意思的一点是这个东西对大家来说还是新的概念,通过这样做可以来把这些伟大的歌剧在世界各地进行推广。

“所以我们通过这样做可以推广这些歌剧,另外我们也可以基于中国的故事来写歌剧,我们可以把这些中国的歌剧让更多孩子接受,我也非常愿意跟大家在这些领域进行合作,我觉得我们可以在未来取得非常实质性的进展,就是把孩子带到歌剧院当中,让他们成为新的受众,请大家相信我,最好的方式就是从一开始就开始。我们之前是犯过错误的,但是我们现在从现在开始,从零开始。”

瑞士的琉森音乐节管弦乐队目前正在上海做系列演出,瑞士琉森音乐节执行总监兼艺术总监迈克尔·海弗利格也在论坛上分享了他们多年操办音乐节的心得:“我们的预算差不多是2400万瑞郎,我们自己要找融资,通过票房,通过找赞助方,还有通过合作方找到资金,这个比例差不多是95%,大家也看到我们的收入构成是这样的,我们现在有差不多125个音乐会,时长是49天,访客达到10.6万名,我们对琉森地区创造的增加值是每年3千万瑞士法郎。这些数据就展示了我们可以有一个非常好的音乐节在艺术方面可以有非常大的价值,同时又很多的增加价值,对社区,对当地的地区、民众可以有一个可持续正能量的影响。”

同时他还介绍了琉森音乐节的一些其他项目,包括夏季音乐节、复活节音乐节以及钢琴音乐节。“我们还有巡回音乐会,比如说我们在上海,我们马上就要有琉森上海音乐节的巡回音乐会,我们也会有琉森的交响乐团,也会到上海演出,呈现5场交响乐团的精彩演出。”

“的确我们要扩展我们的业务,感染我们的孩子,做更多的室外音乐会,要有更多的音乐形式,但是我一直坚信的一点就是你不要忘记你的初心,你想想晚上睡前,想想你已经去世的父母,想想你奋斗半生的价值,这是非常重要的,不能忘记你的出身,你的起点,这是你职业生涯的基础,如果你偏离的太多初心的话,我觉得你可能会遇到问题。”迈克尔·海弗利格说道

而另一位中国艺术家国家话剧院的副院长、国家一级导演田沁鑫所演讲的主题则是“如何用戏剧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她表示作为一名中国的戏剧导演她尊重中国文学,研究中国戏剧形式,以现代视角讲述中国故事这方面有过一些探索,这也是她一直以来的实践方向。

国家一级导演田沁鑫

演讲中田沁鑫着重强调了三点,一是戏剧创作离不开文学:“我的戏剧作品一直得益于中国文学的滋养。我改编过中国现代文学作家箫红的同名小说《生死场》;张爱玲的同名小说《红玫瑰、白玫瑰》;老舍的同名小说《四世同堂》,这三部现代文学作品搬上话剧舞台,观众喜欢、观剧踊跃,一票难求,这是文学给予戏剧的力量。”

同时她认为研究中国戏剧形式是中国戏剧导演必须要学习的,中国戏剧从先秦的“优”,到汉代的“百戏”;到唐代的“参军戏”;到宋金院本;到元杂剧;到明朝600年的昆曲;到清朝600年前的京剧。这个古老大国的戏剧精神凝聚了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中和之美;受道家文化影响的超脱之虚;受楚骚文化影响的夸世之奇,受中国禅宗影响的意境之说。中国戏剧导演要尊重中国戏剧的历史,研究中国戏剧的审美气质,探寻中国戏剧的结构精神。我做导演19年来,始终受益于中国戏剧对我的滋养,得益于中国戏剧的审美传承。

最后田沁鑫认为要学会运用当代科技手段创造新时代的戏剧,当今世界科技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创造奇迹,为各个领域提供了新技术。

论坛最后一位主旨演讲人是意大利斯波莱托“两个世界”艺术节艺术总监乔治·费拉拉,他首先在演讲中提到如今在国家政治策略的影响下,国际范围上的文化交流受阻,大家对艺术和文化上沟通的要求也变得更为必要和迫切。

费拉拉介绍“两个世界”展览一直是多领域性和多样性,在1958年艺术节创立时的主旨,有远见的围绕当时的时代背景而发展,并且表现出色。一是因为它的国际化、二是因为它提供了不同领域的艺术。为了延续这个传统,每年都会有种类繁多的歌剧、交响乐、室内乐、舞蹈和戏剧作品在斯波莱托展出。

“我们的艺术路线是将艺术节视为一个可以在最短时间内让观众体会到最多种艺术体验的地点,沉浸到卓越的文化中,无论男女老少都可以在形形色色的艺术种类中挑选到最能享受的艺术。”乔治·费拉拉说道,“我们文化提供的主旨是,并将永远是质量重于数量。我们仔细的研究如何安排活动以达到各个文化领域的完美平衡。如果说多样性和多领域性在艺术节的基因里,那么如今我们会把精力放在找到艺术节节目安排的平衡上,并且给予比如说戏剧更多的发展空间。”

最后他也谈到了“两个世界”艺术节与中国的渊源:“罗伯特·威尔逊是第一批打破戏剧音乐舞蹈和世界艺术之间屏障的艺术家之一,他带着自己的作品参加了我们的艺术节超过十年之久,他的想法是创造一种戏剧和音乐的表演,希望能够在中国实现,这是一个有创意的项目,有一个艺术家和他的国际创意团队,一群中国艺术家、演员和音乐家合作,重新沿着丝绸之路,穿过亚洲和欧洲的各大城市,最终到达斯波莱托市,离“Matteo Ricci”出生的城市不远,这也是他当时旅程的起点,在他北京的墓碑上面刻着的是他的中文名字“利玛窦”。将这个项目带到上海赋予生命,正如四个世纪在北京完成第一份世界地图,实质上见证了丝绸之路艺术节和斯波莱托“两个世界”艺术节之间的合作,同时也是一项创新,可以引领我们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与更多其他的艺术节展开合作。”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