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人生赢家】如何规划职业道路?这里有一份教科书般的答卷

“年轻给了我们低成本试错的空间,但是更重要的是有没有改错的能力。”

王琢 图片来源:王琢

和很多18岁少年一样,王琢稀里糊涂地填了高考志愿,进入大学后才发现自己志不在此;但是,和很多18岁少年不一样的是,王琢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并为自己定下了未来的目标。从此,王琢在大学期间和毕业之后的每一个选择,都是朝着既定目标所迈出的坚定步伐。

“年轻给了我们低成本试错的空间,但是更重要的是有没有改错的能力。”2015年,王琢在投身于会计行业第六年,就加入复星集团担任审计总监,帮助公司完成了超过100起境内外财务尽职调查工作——一个过程和结果几乎都挑不出错的“改错”范例。

“目标明确”,是王琢总结的自己最明显的性格特征,也可以概括他这十年的职业发展。这一点和他高中的转学经历有很大关系。

虽然户口在上海,但是王琢生在哈尔滨,直到高一结束后,他才准备转学到上海重新读高中。转学最大的阻碍是英语,哈尔滨的英语教学远远比不上上海,王琢在新高中的入学考试中英语没有及格。校长给了他两个选择,一是放弃入学,二是在高一借读,没有学籍,一年结束后重新考试,达到年级前30%的要求后才能入学,但如果一年后不能入学,已经到了高考年龄的他要想再找新的高中就更难了。

王琢选择了后者,结果也是如人意的。王琢的英语成绩从年级倒数第一、二稳步上升,并最终过了入学测试。也许对别人来说这只是一场考试,但对王琢来说却是改变他人生轨迹的大事。“这是我第一次知道‘背水一战’的滋味,如何明确目标、扛住压力,在‘非死即生’的环境中‘活下来’。”正是这种韧性,帮助王琢在大学毕业时成功转型。

现在的王琢每天和数字打交道,但大学的他可是一个实打实的文科生。上海财经大学法律系毕业后,王琢没有接过法律专业的“金饭碗”,反而是选择了另一条“挤破头”的道路——会计。本科期间,在上财天然的学术氛围以及学长学姐的影响之下,王琢自然而然地接收到了大量和财务相关的信息。他发现,比起法律,财务更能引起他的兴趣,也更适合他。认识到这一点后,王琢就开始为未来工作转专业做准备。

和同龄人相比,王琢算是比较早开始了解会计行业的。刚进大学时,王琢就知道了“四大”,并把进入四大作为自己毕业后的目标。为了实现目标,王琢除了在专业课上达到分数要求,还按计划分配时间在如何符合其他的入职要求上:“四大”需要实习经验,王琢就从大二开始做各种各样的实习;“四大”需要专业知识,王琢就选了很多会计相关的课程;“四大”需要团队合作和领导力,王琢就参加了大量社会工作和学工活动。有计划地分配时间,满足了“四大”的所有需求,拿到毕马威的offer也就顺理成章了。

在会计行业实战过后,王琢也更加坚定自己当初的选择。比起法律条款中的“可能性”,王琢更喜欢财务带来的脚踏实地的“安全感”,企业的口号愿景、规划蓝图都是文字性的抽象描述,但财务却可以通过数字将一切量化,帮助管理层和投资者更加准确清晰地作出判断。不过,王琢也肯定地说,法律专业的学术背景在他的职业发展上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现在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只懂财务是不行的。”无论做什么,法律问题都是逃不掉的一环,大学为王琢培养的法律知识和思维,是他和纯财务人士相比的一个优势。

年轻的职场人在决定职业发展道路时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做生不如做熟”,另一种是“跳出舒适圈”,王琢毫无疑问属于后者。

事务所的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不言而喻,但这也正是王琢所擅长的——在高压之下完成既定的目标。在毕马威的两年里,王琢通过审计获得了丰富的实操经验,为他日后的财务工作打下了基础。2011年,王琢进入安永审计部门,并在两年后转入交易并购咨询部门任部门经理。

到了2015年,此时的王琢已经有了丰富的财务经验,培养了对数字的敏感度,而他的目标也从单纯的数字本身,转移到数字背后的深层含义。考虑到甲方能更深入地参与到交易的全程之中,更清楚地看到每一个数字产生的前因后果,王琢选择进入复星集团审计部,从乙方走进了甲方。

刚开始进入复星时,为了将乙方“关注财务结果”的思维模式转变为甲方“考虑企业整体”的思维模式,王琢也经历了一段痛苦的过渡期。但在研究过往案例和观察同事的工作模式后,王琢很快就上手了。这也印证了他形容自己是一个“擅长自学”的人,就像小时候学游泳,培训班老师教不会,自己站在水池边上观察大家动作,倒是很快就学会了。

在王琢看来,自己的职业道路是比较顺利的,原因就在于他在选择每一份工作时都会有所规划,自己在这份工作中要学些什么,在需求得到满足后下一步又要往哪里走,都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列。“我对公司还有没有价值”,以及“公司还能不能让我有所成长”,是王琢在“职业瓶颈期”时会问自己的两个问题。当这两个问题的回答都是否定的时候,也就是王琢决定离开的那天。

王琢坦言,他在职业道路上也遇到过分叉口。和很多在财务领域工作的人一样,王琢也接触了很多投资团队,并且对投资领域产生了兴趣,因为他发现“他们在做的事情我也会做,他们有的东西我也有:项目资源、抗压能力、社交能力。”然而,王琢所发现的更重要的一点是,“我所具备的这些技能,在财务领域中是我的加分项,但是在投资领域中却是人人都有的。”比起在投资领域中平平无奇,王琢更希望利用自己的优势在财务领域中发光发热。

这个发现,是王琢在获取了大量信息后得出的结论。在对投资感兴趣后,王琢就有意识地接触了很多在投资领域工作的人,从刚入门的新人到已经工作几十年的资深高管。除了和他们聊天、询问他们对这份工作的看法和建议以外,王琢也会观察他们平日的工作内容和工作产出,以及他们的技能和性格。不管是换工作还是换领域,像这样的“信息收集”是王琢在做每一个决定之前的必经之路,也是他做决定的底气。

“决定本身难不难做、做得对不对,取决于你前期获取的信息是否全面和准确;但是在做决定的一瞬间就要果断,并且不要后悔。”王琢说。

用王琢自己的话来说,他是一个“闲不住”的人。王琢有一项“特异功能”:没有时差。工作原因,他总是要去世界各地出差,但是无论在什么地方,他都能一下飞机就开始工作,丝毫不受时差的困扰。“如果去美国出差,白天和美国同事一起工作,晚上稍微睡一会儿爬起来和国内的同事开会,白天又能精神抖擞地去上班。”

说到会计师,那考证就是绕不开的话题。除了中国注册会计师资格证,“闲不住”的王琢还考取了澳洲注册会计师。在他看来,如果要把视野放到全球的事务上,那么只了解中国的会计准则是不够的。海外注会的资格,不仅是他接轨全球会计准则的通道,也为他积累了更广扩的人脉和资源。

即便在工作之余,王琢也是一样“闲不住”。他把大多数的空闲时间放在了旅游上,谈起最有意思的旅游目的地,他说是位于北纬78°55′的人类最北居住地新奥尔松,他还在中国北极科考站黄河站转了一圈。除了旅游,中国和澳洲会计师公会举办的各类社交活动、讲座论坛、晚宴聚会,王琢也都会参加。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