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明令所有竞赛不能和招生挂钩 能否根治“竞赛热”乱象?

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办法(试行)》,要求竞赛结果不作为中小学招生入学的依据。专家表示,要从根本上解决“竞赛热”,缓解学生和家长的焦虑,首先还是应该实现尽量均衡的义务教育。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对全国性竞赛活动进行规范,实行清单管理制度。

《办法》要求,不得转嫁活动成本,做到“零收费”,且竞赛结果不作为中小学招生入学的依据;从严控制、严格管理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原则上不举办面向义务教育阶段的竞赛活动。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公开表示:“所有的竞赛通通不能和招生挂钩。(你想)竞赛就去竞赛,但是,和招生无关。”

治理竞赛热并非空穴来风。早前,一些热门的民办初中在招生过程中,往往会优先考虑持有各种奥赛证书的学生,或者在考试中加入大量的奥数试题,营造了“全民奥数”的不良风气。

2015年,教育部等5部委取消将奥赛作为高考加分项目,为“竞赛热”降温。但随着高校自主招生的崛起,竞赛的热度不断攀升。界面新闻梳理各高校自主招生简章发现,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五大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在报考中依然占有绝对竞争优势。

据自主招生在线网站统计,超过95%以上高校在其招生条件中明确提及学科竞赛奖项。据北京大学2018年本科招生首届“数学英才班”招生简章,数学英才班招收“有志于从事数学研究的普通高中二年级在校学生”,且满足以下条件之一:中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全国决赛取得优异成绩者;有数学特长,并在国内外数学专业相关学习实践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者。清华大学公布的“丘成桐数学英才班”招生办法,目标也直指奥赛生。

“奥赛成绩得到高校重视并不奇怪,因为奥赛成绩的刚性强,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获奖,而且成绩的真实性能够得到保证。”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如果把奥赛成绩作为中小学入学条件,带动多数学生为了择校都去参加奥赛,这是有问题的,但那些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去参加奥赛,是很正常的。由于只有少数学生能够获奖,高校将此作为选拔条件也是可以的。

早在今年年初,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对今年的高校招生作出部署。其中强调,全面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迹等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

 

21日,教育部又发布《关于规范管理面向基础教育领域的竞赛挂牌命名表彰等活动的公告》,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中小学校的管理和指导,广大中小学校不得组织中小学生参加各类违规举办的活动。严禁组织与义务教育招生入学挂钩的“奥数”、等级评定、选拔性考试及学科类竞赛活动。

界面新闻发现,目前,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华杯赛”)已确定暂缓举办,“学而思杯”今年也不再举办。

“说到底,所有这些竞赛,在家长看来,都只是择校的工具而已。”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看来,治理竞赛热、奥数热,不在于规范竞赛本身,而是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彻底缓解择校热,以及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事实上,2012年北京市也曾发布过最严“禁奥令”,各类奥数培训班纷纷关门,但此前的禁令效果并不长久,“奥赛热”并未根治。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表示,过去竞赛活动的乱象,与监管机制不健全有很大关系。此次教育部设立了专门的举报投诉电话,广泛接受社会监督。教育部将通过调研、巡查等方式,强化对竞赛活动的监督检查,对违规举办的,将严肃处理,有关处理情况及时通过教育部官方渠道向社会公告。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民办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唐晓杰告诉界面新闻,政策变动之后,学生和家长短时期内可能因为“阵痛期”更加焦虑。要从根本上解决“竞赛热”,缓解学生和家长的焦虑,首先还是应该实现尽量均衡的义务教育。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