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新梯度: 打造五大世界级产业集群

依托长江这一黄金水道,长江经济带正在重点打造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汽车、家电、纺织服装五大世界级制造业集群,进而承建覆盖长江经济带全域的产业链。

重庆市夜景。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夏旭田 钟华 杨竣凯

依托长江这一黄金水道,长江经济带正在重点打造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汽车、家电、纺织服装五大世界级制造业集群,进而承建覆盖长江经济带全域的产业链。

这一区域的一百多个产业园成为上述五大产业集群落地的主要承载地。近日工信部公布的《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指南》(下称《指南》)对此做出了详细的部署。

同时,在长江经济带产业格局重塑的过程中,绿色发展被置于更为优先的位置。相关文件在防治污染、保护生态方面制定了非常严厉的措施,并设置了打造绿色制造体系的详细目标。

优势产业向高端升级

长期研究长江经济带的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秦尊文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作为世界级的经济走廊,长江经济带需要有世界影响力的产业集群的支撑。

在他看来,《指南》之所以选择五大产业集群是因为,这些产业在长江领域基础较好,已初步形成了竞争优势,其中高端产业符合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而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也符合产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的需要。

电子信息产业方面,《指南》在上海、江苏、湖北、重庆、四川等地安排了52个开发区和产业园区作为这一产业集聚的主要载体。

其中,合肥、重庆重点发展新型平板显示,提高高世代掩膜板等关键产品的供应水平;上海、江苏、浙江、湖北、四川、贵州重点发展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培育壮大大数据服务业态。

秦尊文表示,长江沿线在电子信息产业的研发和制造方面具有较强优势。比如,武汉不久前投资240亿美元打造国家存储器基地,不少电子信息制造业正从下游城市向常州、武汉等地转移,重庆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

高端装备是第二大产业集聚,其分布最为广泛,根据《指南》,遍布于长江上中下各游的多达82个开发区与产业园区都是培育这一产业的承载地。

其中,上海、四川等地整合优势产业资源,发展航空航天专用装备;浙江、安徽等地发展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3D 打印、智能仪器仪表等智能制造装备;湖南、贵州等地发展高铁整车及零部件制造;重庆、江苏等地发展城市轨道车辆制造。

第三产产业汽车涉及20个相关园区。参与《指南》前期研究的工信部赛迪研究院规划研究所的一位专家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长江经济带在装备制造及汽车领域已经具备相当的基础,这些地方需要的不是产业的孵化培育,而是优化升级。“这一方面需要提升这些行业在全球的市场占有率,另一方面也需要提升创新在产品增值中所占比重。”

促进产业逆长江而上梯度发展

长江经济带上下游发展水平悬殊,《指南》希望引导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和以内需为主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向中上游有序转移。

因此,在家电产业方面,将以江苏、安徽为重点,做强家电生产基地,完善产业链,加快智能、变频、节能环保技术及新材料与新能源的应用,推动家电产品从国内知名品牌向全球品牌转变。

纺织服装集群涉及35个园区,并以长三角地区为重点,推动形成纺织服装设计、研发和贸易中心,在湖南、湖北等地建设现代纺织生产基地。

秦尊文表示,随着长江下游生产要素成本的不断抬升以及资源环境承载的压力增加,产业逆长江而上实现梯度转移符合经济的客观规律。此前中国通过产业对口合作已经探索了一些产业转移的机制,比如上海对口云南,各地对口三峡库区都推动了相关区域的产业转移。

他指出,产业园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能形成聚集效应与规模效应,可以避免“四处开花”带来的效益低下问题,而部分园区的税收土地等优惠对于部分产业的转移具有较强吸引力。

上述规划专家则指出,这一区域的产业转移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产业转移是市场的选择,如何引导低成本产业向长江上游转移,而非转向东南亚等地区是值得注意的问题。”

他认为,应当以共赢的方式加强这一区域的产业合作。“比如一些地方发展到一定层次了可以在上游恰当的地区做工业飞地,或是共同运营,其重点是打破各地条块分割的壁垒,找到共赢的方法和机制。”

建立产业准入负面清单

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发展被放到更为优先的位置。根据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近日工信部等五部委公布了《关于加强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

《意见》的目标是,到2020年,长江经济带绿色制造体系初步建立,与2015年相比,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8%,重点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下降20%,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25%;中国将全面完成长江经济带危险化学品搬迁改造重点项目,打造和培育500家绿色示范工厂、50家绿色示范园区,推广5000种以上绿色产品,绿色制造产业产值达到5万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意见》要求实施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明确禁止和限制发展的行业、生产工艺、产品目录。严格控制沿江石油加工、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医药制造、化学纤维制造、有色金属、印染、造纸等项目的环境风险。

长江经济带建立负面清单,是这一新型管理模式首次被应用在国家的区域规划上。21世纪经济报道从重庆方面获悉,此前国家发改委致函各省市政府办公厅,要求各省市组织编制长江经济带的负面清单,目前多地已编制完成负面清单的建议稿。

上述工信部专家表示,之所以多次强调保护是因为,长江经济带与其他区域规划最大的一个不同在于,前者涉及到复杂的流域治理的问题。

“长江一旦出现污染将是连带性的,其治理成本非常高。实际上这一领域又布局了大量的钢铁、化工产业,上游还布局了很多有色行业,污染的风险非常大。”

实际上,近些年对长江的治理一直在推进。比如治理太湖时已经限制了周边的化工厂的布局。《意见》进一步要求推动沿江城市建成区内现有钢铁、有色金属、造纸、印染、电镀、化学原料药制造、化工等污染较重的企业有序搬迁改造或依法关闭;到2020年,完成47个危险化学品搬迁改造重点项目。

防范污染转移

秦尊文表示,长江流域近30年来的产业转移始终与污染转移相伴,彼时发展落后的长江中上游往往将经济发展作为首要考虑,“捡到篮子里的都是菜”,而如今这些地方大幅提高了生态环保的门槛,“长江上下游的很多地方实现了环保标准的对接,上游的地方再也不会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了。”《意见》因而要求,对造纸、焦化、氮肥、有色金属、印染、化学原料药制造、制革、农药、电镀等产业的跨区域转移进行严格监督,对承接项目的备案或核准,实施最严格的环保、能耗、水耗、安全、用地等标准;严禁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生产能力和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向长江中上游转移。

秦尊文表示,在去产能与加强环保的大背景下,长江流域原有的很多重化工业产量出现了明显的减少,很多污染严重的中小企业退出了市场,大型企业市场集中度提升,后者在环保方面要规范得多。“不过这一流域有些近水产业,其生产与运输本身需要靠近水源,如果不能靠近长江就不得不转移到支流,但实际上,长江自净能力要比支流强很多,在支流发展这些行业可能污染更大,治理难度也更大。”

占全国GDP比重43.1%的长江经济带本身就是各类行业的黄金水道,平衡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个永恒的命题。

在秦尊文看来,通过改造提升工业园区,对排放进行集中处理从而减少污染,并降低治理成本是一条重要的路径。

《意见》也指出,将加大对造纸、电镀、食品、印染等涉水类园区循环化改造力度,全面推进新建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推动制革、电镀、印染等企业集中入园管理,建设专业化、清洁化绿色园区。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查看原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