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利策奖得主约翰·迈克菲出新书 他是何伟的非虚构写作老师

这本新书是一本引人入胜的非虚构写作指南,但在今天的经济环境中,许多作家已难以复制他的成功。

约翰·迈克菲

在美国,非虚构写作名人堂这种组织是不存在的,不过如果一些好事之人打算成立这种组织,我(指本文作者Malcolm Harris,他是一位自由写作者,同时也为非盈利组织新调查》担任编辑)必然想到的是,约翰·迈克菲(John McPhee)的名字会出现在第一张选票上。为《纽约客》写了50多年专题特写,在普林斯顿给未来的作家和编辑上了40多年课,迈克菲写出了《寻船记》(Looking for a Ship)、《一个人的舰队》(A Fleet of One)和《橙子》(Oranges)等等史诗级长篇故事,借此磨练出了少有人能及的写作技巧。在过去5年中,他为《纽约客》撰写的文章已经由外而内转向了自己的写作历程。其中有8篇关于写作的文章收录于《手稿第四辑》(Draft No. 4)一书中,这是迈克菲的第29本书,也是第一本描写他自己写作生涯的书。

如果这本书暗示着普林斯顿学生的受教育水平,那他们真的很幸运。在非虚构文学的叙事结构上,迈克菲拥有着丰富的知识和老到的经验,写作技巧炉火纯青。在前两章,他摆出故事关系图,开始的时候很简单,接着变得非常复杂。非虚构文学的架构应该不让读者看见,迈克菲写道,但是他发现,就像无敌舰队的幽灵突然出现在海岸边,文学架构会猛然间显露它的庞大。他揭开了非虚构创意写作的艺术技巧,指出读者看到的并不是亨特·S·汤普森(Hunter S. Thompson)或者汤姆·沃尔夫(Tom Wolfe)那种随心所欲的新新闻主义。非虚构的内容不是大量的行为描写或一些显而易见的真相。迈克菲的书不是行动画派。如果他与绘画沾点边儿,那他从的作品里我最可能想到的是“伪造”:他不是徒然尝试再创造一个现实,而是用模子刻出某些东西,相当完整而鲜活——即使经历漫长而复杂的分辨过程,你也难分真伪。

《手稿第四辑:关于写作的过程》

迈克菲从北极圈的自然循环优势中得到灵感,创作了一个关于阿拉斯加循环的故事。第一个半圆弧从起点开始,沿着人类体验到的时间,径直向前线性发展。到了中途,故事闪回到之前的某一时刻,然后我们一路走到结尾,也就是最初的起点。迈克菲关心的不是怎么模仿月亮的盈亏圆缺运动,他想得更多的是这一旅程中最富戏剧性的事件(一只灰熊的出现)在理想的时间点之前就发生了,理想时间点一般是在“故事线的3/5处”,这是任何戏剧结构中高潮出现的最优位置。迈克菲甚至美化了有限的叙事力量:“你是非虚构作家。你不能把那只熊当作棋盘上国王的兵或者王后的象移来移去。但是你可以在完全忠于事实的基础上,对故事结构进行重要且有效的安排。”你不能移动熊,但你可以移动时间线,两者效果一样好。

《手稿第四辑》的内容比例经过了仔细平衡,包括直接指导写作的建议、迈克菲最成功作品的幕后,以及二战后美国杂志黄金年代出版的战争故事。这几乎正是你希望从一位耄耋老人那里听到的故事,阅读它们着实十分有趣。正如很多成功作家或知名编辑已经知道的那样,任何一位作家或编辑都可以从迈克菲那里学到点儿什么。在《参照系》(Frame of Reference)一文中,他建议写作者不要试图借用名人的名字来完成一则生动表达:“如果你说某人长得像汤姆·克鲁斯,而且就写到这里为止的话,那么你是让汤姆·克鲁斯来替你写作。”任何模糊的参考物都会束缚住受众,这几乎纯属帮倒忙。尽管迈克菲确实在最后章节用一个故事演示了一种例外,但那是一种少数能明白的读者可以尝试驾驭的特殊写作方式。

迈克菲写的名人故事很有吸引力:杰基·格里森(Jackie Gleason)因此大发脾气并在之后公开道歉,理查德·伯顿(Richard Burton)喜欢这个年轻记者。他的朋友、《纽约客》撰稿人伍迪·艾伦投出的第一篇幽默作品被退稿了,编辑批注说文章里的笑话太多了。但当迈克菲开始受雇写作时,我们可以有根据地认为他的经历几乎“一帆风顺”。在此书关于“编辑与出版社”的章节中,迈克菲坦陈自己“非常幸运地在对的时间进入了《纽约客》”。他从不接受派活儿——除了从迷人的偏执的陌生人那里——而且他与高层的争执都是围绕着他个人的独特风格和专业视角的细枝末节。他的老板们不计较时间、精力、待遇和金钱。当他问编辑威廉·肖恩(William Shawn):“整个公司都需要你来维持,你怎么能承担得起在一位作家身上花那么多时间、研究那么多细节呢?”这位编辑回答说:“不遗余力。”

约翰·迈克菲

能够以写作为生,我感到非常幸运,但是今天的幸运和迈克菲在60年代的幸运已截然不同。《纽约客》杂志的撰稿人简介上写道,迈克菲在此发表了“超过100篇署名作品”。看到这里我不禁哈哈大笑,放在今天,即便是那些功成名就的作家,在一年里写出这么多篇也没什么不寻常。何况这些文章并非长达4万字的史诗级巨作,也没有描写那些有色人种以及他们驾驶卡车、乘坐轮船、滑雪橇的漫长旅程。网上他的这些文章更短、体量更小,更像是女性写出来的(“曾经《泰晤士报》的作家都是男性,而研究员/事实核查员都是女性,她们是专家,”在写到自己给《纽约客》撰稿时,他如是说到)。迈克菲回忆道,1966年,有一次他花了几乎两周时间躺在野餐桌上,“抬头盯着树枝树叶”思考如何开篇。迈克菲这样介绍他自己的写作经历:

日报记者必须出门去找故事,并在一天之内写出来,这种节奏会让我喘不过气并且饥不择食;要知道,我在纽约果蔬市场上就花了4个月时间,在一个飞行游戏管理员身上用了3周,在内华达品牌检察员身上用了2周,3年中每次去阿拉斯加都要花上数月。我没有什么提问技巧。我就站在那里观察人们做事,然后默默离开。

传媒和出版业的市场角色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仅就迈克菲的后辈而言,这些变化无一例外是变得更糟的。当我们想到迈克菲没通过经纪人、直接和FSG出版社的罗杰·W·施特劳斯(Roger W. Straus)谈判的故事,旁边应该用大号黑体字标注上一则警告:“不要在2017年尝试这么做。”FSG曾经是一家偏执的独立出版社,现在成为了麦克米伦( Macmillan)出版社的子公司。施特劳斯在任期间支持迈克菲,(迈克菲的回忆)暗示了他们甚至出版过他质量欠佳的作品。在《纽约客》经营不善期间,施特劳斯给迈克菲开出了一次出版5本书的待遇。从这个行业的情况来看,他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便像过去专业人士写的符文一样清晰了。

当下的作家很少有人能够说服FSG出版这样一本书:书中一共8篇文章,其中7篇读者能在《纽约客》网站上读到。我乐意把《手稿第四辑》推荐给作家以及对写作感兴趣的人,但人们不能不加鉴别地把它当作专业指导来使用,不然他们就等着挨饿吧。如果你是一位还在努力奋斗的年轻作家,我倒是建议你在网上阅读这些文章,把26美元的书钱省下来。不过请注意,《纽约客》只给你每月6篇免费阅读的额度,不过那些想看这本文集的人可能早就知道这点了。

(翻译:李雪)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来源:New Republic 查看原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