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海洋环保组织5年间呈爆发性增长 过半关注海洋垃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日前,第二届中国海洋公益论坛在深圳举行,论坛发布《中国民间海洋环保组织发展调查报告(2017)》指出,目前民间海洋环保组织的基础支撑性能力仍较薄弱,筹资问题是其面临的主要挑战,机构专业化已逐步成型,但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未辐射到全行业。

图片来源:网络

日前,第二届中国海洋公益论坛在深圳举行,论坛发布《中国民间海洋环保组织发展调查报告(2017)》(下称《调查报告》)指出,目前民间海洋环保组织的基础支撑性能力仍较薄弱,筹资问题是其面临的主要挑战,机构专业化已逐步成型,但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未辐射到全行业。

《调查报告》由合一绿学院与上海仁渡海洋公益发展中心共同发起,发放问卷的对象为81家民间海洋环保组织,回收的33份问卷中,包括了15家“核心海洋环保机构”与18家“涉海环保机构”。

在该报告中,“民间海洋环保组织”指的是针对海洋环境问题开展相关工作的民间环保组织。今年6月,上海仁渡海洋公益发展中心发布了2016年《中国海洋环保组织名录》,该名录共收录191家海洋环保领域的组织。

《调查报告》指出,自90年代以来,中国出现少量民间海洋环保组织,2001年至2010年的十年之中,民间海洋环保组织数量平缓增长,这一时期出现了自然教育、海岸线保护等不同机构。在2010年之后的5年间,民间海洋环保组织呈爆发性增长,机构类型多样型也明显增多。

在分布地域上,所有的样本机构皆来自沿海省份,南方地区比重明显高于北方;在注册方式上,在样本之中有近90%的机构注册为社会团体或民办非企业,9%为工商注册,仅有3%的机构未进行注册。

在机构团队构成上,民间海洋环保组织多拥有小型的全职团队,非常少数量的兼职队伍,以及规模不一的志愿者数量。其中,在全职团队上,大多数民间海洋环保组织的团队在10人以下,5人以下规模的机构占比近60%,全职团队人数超过15人的机构,多为志愿者协会。

全职团队的专业知识背景中,有近40%的民间海洋环保组织有特聘相关自然科学的专业人员,20%的机构有特聘相关社会科学的专业人员,15%的机构特聘NGO从业经历丰富的人员。同时,在80%以上的团队中,也存在无海洋保护议题专业知识或NGO从业背景的雇员。

《调查报告》显示,一半以上的民间海洋环保组织拥有多个海洋保护议题领域,有超过60%的机构关注海洋垃圾议题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议题。海洋主题教育紧随其后,有约40%的机构涉及该议题领域。滨海湿地、可持续渔业则有30.30%与24.24%的机构涉及。

机构的主要合作方是反映民间海洋环保组织行动能力的另一项指标。《调查报告》指出,机构与“社区企业志愿者”、“相关政府部门”、“高校与科研单位”的合作最为频繁。在与政府合作的机构中,多于一半的组织将政府部门视为第一合作方。

接受问卷的机构中,有96.97%的机构认为,工作中解决问题需要“相关业务专业知识与能力”。不过,在核心竞争力上,机构选择最多的4项分别为“深入社区,组织、教育、动员能力”、“社会资源整合调度能力”、“志愿者募集与管理”、“与政府的沟通渠道,政策法律倡导能力”。33家机构中仅有10家机构选择“海洋议题的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作为核心竞争力。

《调查报告》还显示,在样本机构中,最大的机构发展困境不在于海洋问题相关的专业能力,而是基本的机构生存运营问题。被选最多的一项为“筹资”,并且有绝大多数机构视筹资问题为第一发展挑战,位列第二的发展困境为“内部管理”。

而对于机构未来发展目标的规划,选择最多的两项为“与行业相关的其它机构建立战略合作能力”及“机构基础性能力建设”,仅有39.39%的机构计划培养与招聘“海洋议题相关的专业人员”。

《调查报告》分析认为,民间海洋环保组织的基础支撑性能力目前仍较薄弱,虽然机构的“核心专业业务能力”可助益民间海洋环保组织专业、高效地解决现实问题,并构建机构品牌、拓展资源,但“NGO的基础支撑能力”则是机构提升并有效利用“专业能力”的重要前提与保障。此外,民间海洋环保组织领域的专业化已逐步成型,但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且未辐射到全行业。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