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金融实验室曾刚:外资银行十年回顾

在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特别是移动互联等发展迅猛的当下,在与互联网相关的产品和服务创新上,外资银行明显落后于中资竞争对手。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作者:曾刚

根据加入WTO的承诺,我国从2006年12月11日起,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人民币业务,监管标准也与中资银行逐步趋同。实现国民待遇十年来,外资银行在中国取得了长足发展,并成为中国银行业中极具特色的一个群体。

外资银行经营概况

过去十年中,尽管外资机构的母行在次贷危机中遭受了巨大的损失,经营上也出现了较大波动,但在华外资银行整体上维持了稳健经营。截至2016年年末,在华外资银行资产负债规模达到历史高位,资产总额为2.93万亿元,较2015年年末增长9.19%;负债总额为2.56万亿元,较2015年年末增长9.73%。2016年,外资银行实现净利润127亿元,较2015年年末下降16%。

同时,在中国银行业整体信用风险继续承压的大背景下,外资银行严防新增风险,积极处置存量风险,在各类银行业机构中率先实现了不良贷款“双降”。截至2016年年底,外资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03亿元,较2015年年末下降20%;不良贷款率0.93%,较2015年年末下降0.22个百分点,低于商业银行整体水平。拨备覆盖率为244%,较2015年年末增加57个百分点,风险抵补能力保持了比较好的水平。

外资银行网点建设方面的发展趋于平稳。截至2016年年末,外资法人银行和外国银行数量分别是39家和121家,数量基本稳定。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总数1031家,较2015年末(1044家)略有减少。这意味着,随着网点达到一定规模,外资银行网络管理重点正在逐步从扩张向提升网点经营效益转变,相应关闭了部分经营效益相对较低的网点。

从业人员方面看,2016年年末,外资银行机构从业人数接近5万人,占全部银行业机构的比重为1.2%,与外资银行的市场份额(资产规模占比)大体相当。

外资银行经营特点

与其他类型银行业机构的发展相比,外资银行的经营具有以下一些比较显著的特征。

其一,规模扩张相对较慢。外资银行虽然也保持了较为平稳的增长,但与同期其他类型银行相比,规模扩张速度明显较慢,年均增速基本都在个位数,部分年份(如2015年)甚至出现了资产规模的负增长。也正因为如此,外资银行资产、负债以及税后利润在全行业中的占比从2006年以来一直处于逐年降低的态势。尤其是资产占比,到2016年年底占全部银行业的比重仅为1.3%,较2006年的3%左右减少了一半。

其二,外资银行的网均盈利能力较强。与规模增长的情况相似,外资银行的网点扩张也相对平稳,增长速度显著低于其他类型的银行。这一方面是因为受监管审批节奏的限制,物理网点的新设难以有爆发式增长;另一方面,可能与外资银行以利润为导向的经营理念有关,即关注的重点不是网点的规模和数量,而是网点的运营效率。2016年,外资银行的网点不但没有增加,反倒减少了13个。在更注重质量的经营理念之下,外资银行的网均负债、资产和净利润都明显高于行业平均。

其三,外资银行的风险合规意识较强,资产质量较好。由于受监管并表方面的影响,外资银行的经营规范不仅需要满足中国监管部门的要求,还需要满足母国监管机构的监管标准。这使外资银行的风险合规意识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银行。2010年以来,国内“影子银行”盛行,但外资银行鲜有参与。这也是导致其近年来市场份额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此外,外资银行的风险管理较为严格,有许多银行的风控都是直接由区域总部(如大中华区)来负责,受国内因素干扰较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业务拓展和规模扩张,但在资产质量维持方面,则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过去几年中,受实体经济调整的影响,外资银行的不良率和不良贷款余额也有小幅上升,但明显低于其他类型的银行。在变化趋势上,外资银行的资产质量拐点也领先于其他类型机构。2015年,外资银行的不良率开始下降;2016年,其不良贷款余额也有所减少,率先实现了不良贷款的“双降”(见图1)。

​ 

其四,外资银行的风险抵御能力更强。风险抵御能力从两个方面考察,一是资本充足率,二是拨备覆盖率。就前者而言,次贷危机后,在母国监管机构的要求下,外资银行普遍进行了增资,加之较为审慎的经营模式,外资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2016年年中,一度高达到20.75%。截至2017年一季度末,外资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为18.42%,远高于监管要求,也显著高于同期我国其他类型的银行(国有大型银行为14.14%、股份制银行为11.92%、城商行为12.29%、农村商业银行为13.26%)(见图2)。

 ​  

就拨备覆盖率而言,2015年以来,在中资银行拨备覆盖率逐年下降的同时,外资银行的拨备覆盖率稳中有升。这既得益于其资产质量的改善,也是因为外资银行的拨备计提更为审慎。拨备覆盖率的回升,意味着外资银行对信用风险的抵御和核销能力在稳步提高。长期发展将更为稳健,发展的能力也更强。

外资银行经营特点的成因

从以上比较可以看出,与其他类型的银行相比,在华外资银行有着非常明显的经营特点,并没有完全融入国内的市场环境。在一些评论人看来,这似乎是一种水土不服或不接“地气”的表现。事实上,这是由其所处的监管环境及所持的经营理念不同所致。在当下监管推动“去杠杆”的政策环境下,这种不接“地气”,或许正反映了其风险管理的成功之处。

监管环境

与中资银行不同,在华外资机构不仅需要符合中国监管部门的要求,还需要遵循母国监管机构的要求。次贷危机以来,发达国家银行监管日趋强化,这种双重约束的影响愈发明显。

一是资本充足率监管的要求。次贷危机后,随着巴塞尔协议Ⅲ的实施,发达国家监管普遍提高了大型银行的监管资本要求。为达标,这些银行要么在市场上筹集资本,要么就需要变卖资产、收缩投资,以补充自有资金并降低监管资本。可以看到,在过去几年中,欧美大型银行通过变卖股份和机构的方式,大规模削减非核心地区的业务和投资,在中国和整个亚洲地区都是如此。另外,由于资本充足率要求的提高,剩下的没有退出的分支机构,规模扩张能力也会明显减弱。

二是业务监管趋严,制约了外资银行的本土化创新。危机之后,各国监管部门加大了对银行违规业务的处罚力度,大大提高了违规的成本,合规风险显著上升。在这一大背景下,国际大型银行对海外分支机构的业务管控更加严格。由于国情方面的原因,中国金融运行中的一些特有的模式很难在发达国家找到对应,也无法得到其母国监管机构的认可。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外资银行本土化的创新空间。

经营理念

外资银行都是存在百年以上的银行,是经历过很多次金融危机考验的幸存者。主导这类机构的经营理念不是短期的利益,而是长期稳健发展。反观国内银行,成立时间普遍不长,多数城商行和农商行的股份制改造可能都还没有超过十年,而且,都没有经历过完整的经济周期的考验。这导致国内大部分银行经营理念至今仍保持着经济上行期的惯性,即一味关注规模扩张,对发展质量的考虑甚少,对风险也缺乏足够的敬畏。随着我国实体经济进入结构调整期,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规模至上的发展模式将难以为继,更重视质量的发展模式最终会成为主流。

外资银行发展展望

展望未来,中国经济在新形势下的进一步改革开放,包括国家三大战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的推进,自贸区扩容,人民币加入SDR并进一步国际化,以及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等,都将继续给外资银行带来发展机遇。外资银行将会在充分发挥境外网络、产品设计和风控技术等比较优势的同时,进一步融入本地市场,提高本土化管理水平,探索和践行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2017年3月,银监会发布《关于外资银行开展部分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在华外资银行可以与母行集团开展内部业务协作,为“走出去”的企业在境外发债、上市、并购、融资等活动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发挥外资银行的全球化综合服务优势。按照中外一致的原则,在华外资法人银行可依法投资境内金融机构。同时,按照国务院简政放权的要求,明确在华外资银行开展国债承销业务、财务顾问业务和大部分托管业务,不需事前获得银监会的行政许可,而是采取事后报告制。

总体来看,尽管市场占比持续下降,但外资银行高效、稳健的经营作风,将有助于它们平稳应对去杠杆过程中的风险冲击。我们预计,未来几年中,随着监管的强化和经济结构调整的继续深入,外资银行在经营理念上的优势将逐渐显现,在行业中的影响也会有所提升。当然,也需要看到,在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特别是移动互联等发展迅猛的当下,在与互联网相关的产品和服务创新上,外资银行明显落后于中资竞争对手。这一方面是因为部分外资银行的核心系统不独立,受制于母行的科技开发;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其他国家的移动互联发展水平不及中国,以至于母行高层的决策者不能理解中国发生的这些创新,并积极加以应对。如何去扭转这一局面,对外资银行会是一个新的挑战,也是决定其未来能否进入中国银行业主流的一个关键所在。  

来源:当代金融家 查看原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