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晶、姜暮烟和楚乔,为什么一定要在乎爱情的得失?

尤其是在这些古装大女主剧里,女主不断向上爬的奋斗史,常常以权力、特权的获取为主题,而少有对天下人“权利”的关注,即使有,与男性权谋剧的大格局相比,也显得模糊苍白。

“唐晶拼命工作,升职加薪,最后却被前家庭妇女兼闺蜜罗子君撬走了男朋友,到底值不值?她这样的人的人生乐趣在哪?”“呵呵,如果唐晶是男性,你们还会问这个问题吗?”

刚刚收官的《我的前半生》,以大结局收视率破3、社交平台刷屏的讨论热度看,无疑是一个成功的影视产品。但被“三儿”的罗子君反倒“三儿”了一直帮助自己的闺蜜,独立干练的女强人唐晶最终“孤家寡人”的故事走向却遭到极大争议。

是因为撒娇女人最好命?一直被教育独立靠自己的女孩们活的反倒不如习惯示弱、能力不足的“傻白甜”?还是我们将女性的人生赢家标准定为家庭与事业的完美,甚至将家庭位列事业之前?

即使无限接近这样的框架,是否仍旧来自一个传统的男权社会的视角?所谓的女权主义,让我们争取的是向上爬的权力,还是公平竞争、自由选择的权力?女权的内核,是该过不畏世俗眼光的生活,还是一个被消费主义包裹的骗局?

从刘慧芳到甄嬛,当红女主

代表了时代对女性形象的渴望

微博上曾经流传过一道论述题:我国电视荧屏上被追捧的女性角色,从《渴望》中的刘慧芳,到《甄嬛传》里的甄嬛,反映了什么现象?的确,如果说作为大众文化产品的影视艺术,其人物形象来自当时对社会主要思潮的体察和具象,那一个国民形象的走红,也反过来影响着千万受众的价值观。观众对影视剧中与自己相似角色的代入,以及对角色所承载的价值链的认同,使得一个影视作品的社会意义及影响力可能远远超过短期内的经济回报。

正如《渴望》播出后,男性的愿望是娶一个刘慧芳般的贤惠妻子,女性的人生目标是像慧芳一样做一个“贤良淑德”的家庭典范。韩剧风潮大规模席卷之时,女性的幻想则是做《继承者们》里的灰姑娘,“渴望更多的爱,更高难度的爱”。世子、财阀、乃至后来的外星人和拥有神力的鬼怪,都是围绕女性被爱主题下的男性角色演变体。

在亚洲文化青睐顺从、乖顺、年轻貌美女性的价值主导下,经济社会地位占主导一方的男性与相对弱势的女性组合,曾风靡多时,甚至到今天依旧屡试不爽。但霸道总裁的占有欲、大男子主义倾向即使被冠以“爱的表现”来驯化,伴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和经济独立能力的提升,已经遭遇了显著危机。

《W两个世界》里让女主穿越到漫画中拯救男主(漫画主人公)的设定,除了突破次元壁的新鲜,也改变了过去一向让男性守护女性的桥段。

作为女性独立、平视外界,渴望男性尊重、仰慕心理的投射,女强男弱的荧幕CP开始流行。这其中声浪最大的莫过于《太阳的后裔》播出时打出的“势均力敌的爱情”口号。34岁的医务精英姜暮烟,与33岁的特种兵柳时镇在“事业”上共进退,并进行价值观较量的爱情线,让不少观众都对这个“旗鼓相当”的情侣设定痴迷。

而当前不久这对现实世界相差4岁的姐弟恋成真,社交网络刷屏的则是对宋慧乔事业和爱情“两手抓”的溢美之词。但喧嚣以外的尴尬事实是,对女方历任男友的盘点,以及借此攻讦女方“情史复杂”的论调,舆论对催婚(生)女艺人的“玩笑”与嫌弃正当化,和对宋慧乔如此“高龄”却仍未转型,甚少厚重角色突破的有意忽略,都让此刻所谓的女权主义显得有些言不由衷。

被迫出演恶婆婆的中年女演员,

面临的是将女性商品化的文化

如果说宋慧乔因为不显老,可以继续在浪漫言情剧中出演女主是一种幸运,那国产剧里诸多35岁以上的女演员,只能饰演恶婆婆、絮叨的母亲、刻薄刁钻的单身女上司形象则是一种将年轻女性物化为高价商品、将年长女性固化为被淘汰产品的文化悲剧。

我们熟知的潘虹、俞飞鸿、刘敏涛等气质“超然”的演员,选角空间其实相当狭窄,而这则是拜偶像IP占市场主导和有着“厌女症”、对大龄女性不友好的社会文化所赐。

所以,袁泉饰演的唐晶业绩斐然,情场失意的形象,依旧难逃过往社会对事业型女强人“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的价值观,而这份对女强人顾此失彼的判断,倒是与将一路靠老公、靠闺蜜、靠闺蜜男友的罗子君塑造成励志离婚妇女标杆的剧情一样陈旧。也与以往“单纯不做作”的“傻白甜”、“不争不抢”的乖巧“白莲花”得到男性钟爱的命运,同样隶属于男权社会的俯视视角。

伪职业剧、伪大女主古装剧

是题材单一影视市场此刻的泡沫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相比较女性职场剧常常沦为主角们谈情说爱的“伪职场”剧,男性权谋剧里的权谋则显得货真价实许多,而仅有的女性角色也多为衬托的花瓶,发挥空间不大。

《翻译官》里的法语硕士乔菲、《继承人》里的海归律师汤宁如此,《琅琊榜》里的女将霓凰郡主和智囊秦般若亦如此。这当然来自对女性职场、事业领域的轻视,即认为家庭(后宫)才是女性社会角色的主场,女性在外面世界驰骋的能力和进取可能性有着男性视角下理所应当的天花板。

相比较武术,女性更擅长舞蹈。相比较数理化,女性更擅长文史哲。或许是为了突破这些让不少女性笃定的定义,至少是满足女性掌权的臆想,“大女主剧”应运而生。从《甄嬛传》到《芈月传》,从《武媚娘传奇》到《女医明妃传》《锦绣未央》《孤芳不自赏》《楚乔传》。这些已播的大女主剧是迎合女性观影口味转变下的“快消品”,也是一线女演员证明自己够红、有市场号召力的代表作。

值得注意的是,与其让电视剧领域的流量小花收割市场红利,受好电影剧本难求、电影市场降温的压力传导,有“逼格”的电影咖也开始转投电视剧,纷纷将大女主剧作为入手题材。周迅的《如懿传》、传言中章子怡的《帝王业》、汤唯的《六朝纪事》大都属于此类。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个独孤皇后的故事短期就有数个版本撞档,不断加码的古装大女主剧热度很快就会因审美疲劳、缺乏新意而降温,甚至坠入冰窟。

伪女权的大女主无法伸张女权主义,

反倒培养了更多“傻白甜”

但大女主剧的扎堆来自于市场对占主导的年轻女性的喜好摸索,从社会舆论的演变规律来说,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经济独立后对社会掌控力及自我命运规划的强烈意志,都是大女主剧火爆荧屏的基本盘。这个趋势短期内不会改变,也难以扭转。那么大女主题材的由盛转衰除了市场自发的供求失衡,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下大女主范畴内的现代职业剧、古装偶像剧,其实大部分都是“伪女权”。

因为无论是亡国公主李未央、女医谭允贤,还是王府侍女白娉婷、奴籍少女楚乔,她们遇神杀神、遇鬼杀鬼的气概要么有家世、男性角色的神助攻,要么有编剧赋予的主角光环。封建王朝的女最高掌权者、打破男性垄断的女医学家、军事上智技双全的“女诸葛”、亲自率领军队的秀丽王,这些title的确想想就让人热血沸腾,但这样的励志题材,在人物塑造上却总是“殊途同归”:两到三个为女主提供庇护的古代贵族“痴汉”,一两个智商堪忧的女敌对分子,和背负深仇大恨,以现代社会价值观行走于封建时期的女主自己。让看了梗概就能预知结局的观众很难一而再再而三的欺骗自己,这样的励志、这样的逆袭在真实残酷的社会竞争体系里能够存在。

虽然现代影视艺术常常扮演了缓解压力、放松身心的角色,但看似天马行空却为陈词滥调的桥段,与其说是向现代女性弘扬独立进取的信仰,不如说是在通过贩卖廉价的“虐心”和“爽”感误导众多的年轻女性,不能正确认识人心和社会的复杂程度,而过于轻率地为自我与外界盖上一层玫瑰色的滤镜。

尤其是在这些古装大女主剧里,女主不断向上爬的奋斗史,常常以权力、特权的获取为主题,而少有对天下人“权利”的关注,即使有,与男性权谋剧的大格局相比,也显得模糊苍白。这种详略设置自然也是制作方对受众群体喜好的评判,就像《军师联盟》等“直男剧”想象的那样,似乎塑造一个怕老婆的司马懿、增加点后宫剧情(而不是通过优质剧情本身的口碑发酵)才能吸引女性观众。

所以,若回到文章开头的反问,什么时候女性不用再被问起,你如何平衡家庭与事业?什么时候古装剧里的男性不要再借助“江山还是美人”的抉择来体现魅力,什么时候职业剧不再把职场女性塑造成一个围着对象打转的“恋爱脑”,恐怕我们自然能懂得“唐晶们”的人生乐趣。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