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战争

大唐的伟大不仅在于其守土开疆的雄韬伟略。其鼎盛于历史的文艺,为我们接触这个雄浑激昂的时代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三彩陪葬俑群。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上述诗句出自唐朝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在唐玄宗天宝末期写下的名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因其对边塞雪景的壮美描写而脍炙人口,同时作者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唐朝当时频繁的战争状况。接下来,我们将从唐朝(618年-907年)各个时期的军事行动说起,介绍部分诗歌中的战争图景。

初唐:开辟疆土的壮怀激烈

说起唐朝,人们常常会对其昌盛的文治武功进行一番夸赞,而这番武功的开创者们对于这件事也丝毫不掩饰自己的自豪感。

618年,唐高祖李渊在长安称帝建国。从618年到621年,李世民带兵从函谷关内杀到关外,唐军一路斩将夺旗并且在不到几年的时间内就平定了薛举(甘肃)、窦建德(山东)、王世充(河南)和刘武周(山西)等中原各路竞争对手。

长期身处行伍的李世民对这种接连不断的胜利自然是感慨万千,在621年班师返回长安时,他在五言诗《还陕述怀》中写道:

慨然抚长剑,

济世岂邀名。

星旂纷电举,

日羽肃天行。

李世民这种昂扬的诗歌风格在接下来关键的唐朝反击突厥战争(620年-657年)中得到了延续。626年,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登上皇位,他一改父亲对突厥的求和政策并且通过主动出击在630年和657年分别击败东西突厥,唐朝疆域因此扩展到漠北和西域。

唐朝稳定疆域与各都护府设置状况。 图片来源:Wiki Commons

李世民在《饮马长城窟行》这首诗中记述了自己平定边疆的丰功伟绩,一句“扬麾氛雾静,纪石功名立”更是将自己的武功与汉将窦宪大破匈奴刻石于燕然相提并论。

在唐初对外战争节节取胜的状态中,朝堂、文士和民间都涌现出大量的边疆战争诗,其中唐朝与吐蕃的长期战事(700年前后)得到了浓墨重彩的描写。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736年,吐蕃派兵攻打当今克什米尔地区的小勃律,唐玄宗派河西节度使崔希逸挫败吐蕃,而诗人王维也前往甘肃地区慰问前线部队,上述诗句就出自他在此时撰写的名篇《使至塞上》。

749年,唐陇右节度使哥舒翰率大军攻破吐蕃战略要地石堡城(今青海湖东部),当地民众有感哥舒翰的功绩并且创作了《哥舒歌》表达对其的赞美,其中“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生动突出了大将守边的英明威武。

哥舒翰画像。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总的来说,初唐时期的战争诗多保持了昂扬向上的基调,而此时对于战争的描写也多出现在边塞地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朝对于核心领土的稳定控制能力。

中唐:安史之乱的千年一叹

渔阳鼙鼓动地来,

惊破霓裳羽衣曲。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用这样的诗句描述“安史之乱”中叛军逼近长安的景象,这场发生在755年至763年之间的叛乱使唐朝元气大伤,与此同时战事也从边疆蔓延到了中原地区,在此期间,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显得最为瞩目。

反映安史之乱中唐玄宗逃亡的《明皇幸蜀图》。 图片来源:台北故宫

756年,安史叛军攻陷长安,唐玄宗仓皇出逃四川。此时,大诗人杜甫准备投靠身处当今宁夏地区的太子李亨,但却被叛军俘获并押回长安。在这种悲凉的气氛中,杜甫写下了著名的《春望》,其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就是描写长安城破后的凄凉景象。

除此之外,杜甫还特别关注战争对普通百姓的冲击,他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其中《石壕吏》中就描写了唐军因为兵源不足而强行捉人征兵的情形。

《石壕吏》场景绘画。 图片来源:杜甫草堂博物馆

相比于杜甫,李白对于战争的描写则更多地反映出了自己个人的战争情怀。757年,希望从军效力的李白加入了永王李璘的阵营并且写下了《永王东巡歌》,其中“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的诗句体现出了豪迈乐观的理想主义心境。

不巧的是,永王李璘擅自占据江东企图割据,不久兵败被杀,李白也没能“到长安去见到太阳”,而是被流放往夜郎。

为了应对安史之乱,唐室调集郭子仪、李光弼、王思礼等九大节度使联合应对叛军,双方在758年至761年之间拉锯不休。此时,安史集团出现内讧,唐军在762年趁机发起进攻并且相继收复洛阳和汴州等要地,不到一年之后安史之乱被最终平定。

杜甫此时卧病成都草堂,听闻此讯后他在兴奋中写下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算是为这场内乱画上了句号。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图片来源:互动百科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此时的战争诗歌中边塞诗开始减少,而反映中原地区连年战乱的作品开始明显增加,这体现出了文学反应现实的基本规律。

晚唐:山河日下的感时伤怀

安史之乱前后,唐朝对于周边的领土仍旧有一定的控制能力,文章最开头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也是安史之乱时期的作品,但它反映的仍旧是唐朝边塞的守备状况。

安史之乱中唐室为平叛设立的大量节度使让晚唐陷入了藩镇割据的困境,同时少数民族的侵入愈加频繁,这些战事大都以诗人感时伤怀的形式流露在了诗歌之中,纵使唐军取得了某些胜利,诗歌的基调也不复盛唐时期的昂扬。

唐朝后期领土与藩镇割据形势图。 图片来源:Wikipedia

安史之乱刚刚在763年结束,吐蕃马上就东进占领长安半个月,从此时起,吐蕃和回鹘等西部少数民族政权几乎连年扰边,导致西域乃至川西地区反复易手。

杜甫有感唐廷和唐军已不复当年之勇,在《登楼》中写下了如下诗句:

北极朝廷终不改,

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

日暮聊为梁甫吟。

800年至820年左右,唐宪宗李纯先后发兵平定了现今河北、河南、安徽和江苏等地的节度使叛乱,唐朝一度出现名义统一的相对和平时期,史称“元和中兴”。

诗人刘禹锡在路过今湖北境内的西塞山时写下了《西塞山怀古》,诗中借用当年西晋大将王濬东进灭亡东吴(280年)的事迹表达了对国家统一的思考与期盼:

王濬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头。

西晋灭吴形势图。 图片来源:Wikipedia

从850年开始到唐朝灭亡,除了不断应付外族入侵,唐末农民起义的烽烟也开始加速王朝的衰亡。

875年到884年的黄巢起义是唐末影响最深刻的一次内部战争,不过作为起义者本人的黄巢撰写的诗文与这个时代整体的风格有些格格不入。在表明自己心迹的《不第后赋菊》中,“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句子或许是对自己日后起事的一种隐喻。

907年,权臣朱全忠逼唐哀帝退位建立后梁,唐朝正式灭亡。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帝国终究没能走出历史的循环,面对这种空虚与落寞,诗人韦庄在参观曾经的六朝遗迹时用《台城》对其进行了最后的总结:

江雨霏霏江草齐,

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

依旧烟笼十里堤。

终唐一世,不断的内外战争构建了帝国历史的基本走向。虽然在战争中,唐朝有胜有败且最终没能逃脱灭亡的宿命,但是这个朝代在人们心中却留下了辉煌的精神财富,其中记录并评述历史的唐诗起到了重要作用。

大唐的伟大不仅在于其守土开疆的雄韬伟略。其鼎盛于历史的文艺,为我们接触这个雄浑激昂的时代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今天阅读这些作品,似乎仍能感受到那个时代金戈铁马与萧索落寞之后的一个又一个故事。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