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构作品该如何与特朗普任期中的种种抓马竞争?

假新闻、另类事实——甚至连最富想象力的作家也难以写出近期美国政治里的狗血事件。政治惊悚作家们也许需要采用更激进的思考方式,才能写出打败现实的作品了。

《纸牌屋》剧照。

五十六年前,年轻的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对于自己显然不能和身边的世界相互竞争而感到绝望。“20世纪中期的美国作家手中握满了东西,要试图去理解,描述还得让美国现实变得更可信,”在文章《创作美国虚构》中罗斯这样写道,“现实令人瞠目结舌,令人恶心,使人愤怒,最后还甚至让人自愧想象力的贫瘠。现实不断超出我们的天赋,文化每天都在挑选另所有小说家嫉妒的人物。”

罗斯在1961写下这些话,彼时他能预见约翰·肯尼迪、埃德加·胡佛和马尔科姆艾克斯之后的美国,那时就在古巴导弹危机爆发之前,他可见世界正在末日决战的边缘摇摆。你能看到为什么他会感觉在创作虚构小说中遇到了强敌,尤其是当“现实”正在催生着如此栩栩如生且富有张力的人物以及高度戏剧化的事件时。

但如果那时的现实如此真实,如今的现实又有多更真实呢?如果罗斯发现自己在约翰·肯尼迪、波比、杰姬时代都会瞠目结舌、恶心、愤怒,那他对唐纳德、杰瑞德和伊万卡又会作何反应?他身着浴袍在白宫后半夜的大厅里巡查,罔顾情报机构提供的简报,而偏好那些从《福克斯新闻》就能获取的信息;工作人员为了满足他的虚荣心,学会了把他的名字塞进某个备忘录的段落之中,唯恐他厌倦并不再读下去;他摧毁了国家健康系统还一耸肩说,“谁晓得医保居然能这么复杂。”小说要如何与现实中的这位总统竞争?

现实还在不断地挑战着我们最夸张的想象力。特朗普应该被视作一个卡通人物而非真人。他就是漫画书中的恶棍,不管是他开除了正直的联邦调查局负责人詹姆斯·科美——当然应该由詹姆斯·斯图尔特来饰演,还是他退出了巴黎协定——气候巨变的地球的最后希望,都能让观众气得直喘粗气。连配角也是如此。凯丽安妮·康威,在使用了“另类事实”一词后,还参加了电视台节目为伊万卡的商品站台,或者西恩·斯宾塞,看起来就像是《周六夜现场》中梅利萨·麦卡锡扮演的西恩·斯宾塞的苍白模仿:这些人可不像愤怒作家们在房间里创作的那些人物一般与真人相似。试想那些情报泄露者很快就会成为现实赢家,很少有讽刺家能想出美国过去几个月公共生活中的种种扭曲。

梅利萨·麦卡锡在《周六夜现场》中扮演白宫发言人西恩·斯宾塞。

所以,除了那些精通于历史类虚构作品的小说家们,谁还敢和现实一较高下?作为一个化名为山姆·伯尼(Sam Bourne)的政治惊悚小说家之一,我坦承这个问题在最近几个月格外尖锐。我的新书,《杀死总统》(To Kill the President),情节就设置在华盛顿的一个新闻日,两名美国官方高级官员,称现任总统给共和制和世界都带了巨大危险,所以为了保护国家,他们决定干掉总统。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一直处在最新一季《纸牌屋》所面对的问题之中:还有什么虚构作品能比美国的夜间新闻更耸人听闻?

这种焦虑在特朗普时代格外深刻,他违反各种规范且各种越界。政治惊悚小说作家的目标不是将道德性与实际性并列。大多数故事线都依靠着既存的一套限制。作家和读者一致同意有一类行为,如果外漏,会摧毁一个政治家的仕途:比如,明显的贪污或者性侵犯。这种基准线可以是剧情运转:比如说,每个人都在追逐着一盘秘密磁带,一旦它被公之于众,就会摧毁那个有权有势的人。

但是看看在《走向好莱坞》录像公布后特朗普所经历的那些。录像中,这位候选人吹嘘自己性骚扰经历,他曾伸手去抓女性的私处,还吹嘘自己在妻子怀上第一个孩子的时候试图出轨。在大多数2016年以前的惊悚小说里,这卷录像将会是一个绝佳的麦格芬(表示某人或物并不存在,但它却是故事发展的重要线索):两位候选人都拼命想在对方拿到这卷录像前获得它。此举完全合理的符合预测,即泄露会招致竞选大败。

但是特朗普却幸免于难,还获得了胜利。这就意味着过去约定俗称的界限正在消退。正如记者们、民意预测专家们和政治工人们开始在2016以后重新思考他们对于世界的假设时,惊悚小说作家也是如此:他们得在自己的故事核心中想出来一个崭新的事物,能够被称之为对政治家的致命一击。

这是一个挑战,但并非无法克服。有一件事很明确,世界上还存在着我们并未想象到的危机和罪恶。不管特朗普都做了些什么,还是有可能去想象一些那些还未实现的恶毒行径。这可以被写在虚构白宫中的一位虚构总理身上。

除此之外,尽管读者已经在新闻上看到了那些超乎想象的事情,他们却看不到幕后情况。他们还没有走入白宫内部,他们也没瞥到在监控之外,白宫高级官员们相互分享的加密信息。小说家至少能提供一些真相,哪怕是最细致取证的报道也会缺失一些细节:而书能让读者在指尖轻翻纸张时亲自感受自己所喜欢的。

综上,一部政治惊悚小说能够补充一种真实生活极少产生的感知。叙述可以传递怀疑和翻页的激动,但是还能在接近问题解决的时候结束,带着结局,如果我们看到坏人跌入低谷,我们也会得到某种精神发泄。我认为,这就是为什么对惊悚小说的需求还未消除,哪怕是在一个政治如此不稳定的时代。它们使得我们能够经历真实世界的疯狂,以一种适合我们新陈代谢速度和节奏的方式来消化现实。当我们在手中捧着一本书的时候,我们能包涵这个世界:真实生活很少如此随和。

翻译:李睿一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来源:卫报 查看原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