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影节】黄建新谈限资出境对合拍片影响 中国电影工业如何打造“标准化”

工业标准化不能一蹴而就,时间、金钱、政策、耐心等一系列元素都缺一不可。

在电影工业专业人员的眼中,他们看到的中国电影工业的发展,究竟和研究者、使用者们有什么不同?

在6月19日上海电影节期间举办的“中国电影发展论坛”里,既邀请了具有国际眼光且参与过大型电影项目制作的专业人员,比如制片人、导演黄建新和美国制片人协会中国事务部部长伊丽莎白·戴尔,也邀请了身在影视工业系统当中,专门从事技术服务类工作的专业人员,比如宁波影视文化产业区管委会主任陈建瑜,横店集团副总裁徐天福,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总经理施娟,国家中影数字制作基地副总经理马平。

他们分别是电影工业的使用者和开发者,在日常的工作中或许还是合作伙伴,但看问题的角度截然不同。论坛上,他们分别提出自己所看到的目前中国电影目前的工业化发展遇到的问题,并对中国电影工业未来的发展发言荐策。

中国电影市场的特色是什么?

刘嘉:

美国媒体对2016年全球市场的票房教训有一个总结,其中有说中国市场的两个关键点,其一是在2016年的初期,高估了中国的市场,其二是中国市场的放缓明显表现出中国电影的创新不足。

中国市场的特点,第一是市场的体量大、规模大、潜力大。第二是中国电影市场对全球电影市场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全球2016年排名前20名的影片,引进了中国的有18部,其中有许多部中国市场的表现是非常亮眼的。第三是我们的产业由缺血到多血,大量的资本涌入之后,市场的乱象频频出现,甚至有资本绑架电影的现象。第四是我们这个市场投资的高热与市场的低效率形成悖论,影片的增长率,银幕和电影院的增长率都是全球最高的,单银幕产出却降到了5年来最低。第五是本土电影在内需方面存在差距,走出国门更是有待时日。

中国市场的潜力和成长的空间也很大。第一方面是观众观影的频率,2016北美观众年观影频率3.8次,中国按城镇人口算的观影频率只有1.7次。第二方面是票价的差距,票补是双刃剑,不是培养观众观影习惯的好方式,2016年电影票价全年平均票价33块,北美的平均票价是48块。第三方面是观影人群结构和消费结构上的潜力,家庭观影和中老年人观影还具有极大潜力。

刘藩:

合拍片中国市场越来越红火,友好国家跟我们合拍的意愿越来越强烈,去年合拍片立项89部,需要警惕合拍片有点关注过多了。

中国电影工业目前发展到什么样的水平?

刘藩:

创作人才稀缺,后期制作工作前置建成常规,但后期制作投入占比太小,且经常超支,在未来也许会逐步改善。

陈建瑜:

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的电影大国,但不是电影强国,因为电影工业化水平非常低下,电影制作还是存在手工作坊的阶段。影视基地的发展方向基本是景区化,所以没有办法承担中国电影工业化时代的到来。

中国的影视基地要符合工业化时代的发展,首先要做到一个工程化和片场化,其次要做到服务标准化,所以要实现中国电影基地的片场化和工厂化,配套必须是专业化,服务是标准化的。第三要引进高科技的手段来提升基地的工业化水平。

黄建新:

拍《智取威虎山》主要在北京搭绿幕拍,只有滑雪和夹皮沟大战在雪乡拍的。我们遇到特别多细节问题,在北京拍地面,雪都是铺上去的,用什么材料?英国有一种纸屑非常像雪,铺在地上没有污染,可是把全亚洲的库存都用完了还不够,我们跟工业所有场子问有没有人能做类似的东西,没有,去英国订也来不及。其他的用硫酸镁还是尿素?尿素腐蚀大,只能用硫酸镁。硫酸镁200元的能铺四平米,英国的纸屑800元铺1平米,但最后处理硫酸镁的污染也花了40万人民币。

拍《木乃伊3》时,国外进口道具,北京海关说只能从天津海关进,其中一部分还只能从深圳进。从深圳将道具运到北京附近的拍摄基地,用特别长的大货车,装满了17车跑了5天,运输成本二十几万元。这是非常大的问题,在大的合拍片里一算,之间的差距两、三百万都有可能。

中国电影目前遇到了哪些问题?得到什么启示?

刘嘉:

2016年的电影市场带来了警示,第一是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应该回归常态,第二是资本不是万能的,中国电影市场进入丰富性和多元化的时代,第四是要改变仅注意光鲜的数据,要深入多层面研究这个市场。

刘藩:

分众化的市场致胜,电影需要提升品质,增强必看性,提升涉及社会民意表达且同时提供沉浸式娱乐的电影。

徐天福:

工业化目前要解决的,是政府的政策能不能与中国现在电影的工业化配套。我以前从事金融和外汇管理,会觉得中国目前还没有足够的政策去支持我们的产业,没有足够的配套去帮助我们提升产业水平。

基地工业化,首先要有人才配套影视基地。好莱坞有大学院校配套,但横店只有前几年配套的一个影视职业学校。我们现在正在抓紧打造,希望把职业学院变成与北京电影学院匹配的专升本、乃至培养出硕士的人才。

马平:

从产业结构角度讲是工业化、产业化。落到工作人员,必须落到工匠精神上。

好莱坞是剧集生态,有几万家不同行业,不同的前后期专业的公司在这儿聚集,形成了整体的生态,而美国工业的标准,就像工业产品一样,每个螺丝、螺母、接口、互相的标准,都能做到无缝的连接。这一标准是100多年来,从基础教育自下而上地形成的。

我觉得影视基地是饭馆,需要满足所有来的剧组的要求。既然讲工业化是标准化是自动化是流水线化,我相信落实到每一个从业人员,就是要求每个从业人员对规则、秩序、契约的尊重。

黄建新:

我们之前去英国拍合拍片,其中有两个很重要的问题,一个是资金的出境,怎么做到合法资金的调配。最近我们所有的钱都出不去了,就算拿各种批文、中英双方政府签约的电影合作协议和银行、外汇局谈,人家理都不理,主管部门回答谁都没办法。最后就只有去国外借钱,可能利息很高,但是没办法,因为签了协议,不拍就要赔偿。我去上海的自贸区、北京的自贸区,两边的大领导都见过了,都解决不了。

中国电影目前的工业化状态,离世界最先进的美国好莱坞还有多远?

黄建新:

好莱坞就是全世界最优秀的电影人都在那儿,这是第一要素,如果这些人都在纽约,洛杉矶就不是洛杉矶了,人+设备+概念+工厂,才构成了好莱坞整体的东西。

环球影业在伦敦有很大的摄影棚,有2000人员在伦敦,所以很多电影在伦敦拍的。实际上工业结构布局是工业跟电影的制作的方便度、电影的成本计算都有关系,正因为是这样,才形成基本的工业概念。以美国电影产业做依据,有人预计中国可能在未来的5年内,会有固定10到12个左右的大公司,这些大公司在很长一段时间会控制中国主流电影的状态。

好莱坞是征集全球优秀人才的地方,比如吴宇森创作最高峰的时候就被好莱坞请去。好莱坞之所以成为好莱坞,一个是有各种机制,另一个就是对人才的吸引力,让它保持拥有全球最强大的人才库。这些不同的种族的人在这里促成了文化交融,不是纯民族的,是把全球不同种族、不同的肤色、不同文化交融,形成全新的价值观体系演给全球人看。

伊丽莎白·戴尔:

我觉得制作技术上中美没有那么大的差距,主要在于人才和管理方面。好莱坞有上百年的为全球人才进行培训的制度,还有非常专业的叙事技能。

好莱坞培训了全世界,也培养了全球看电影的方式。我们也有先跑者的优势,像《加勒比海盗》这样的大片,由100多个来自全球的后期制作公司参与,其中很多是亚洲的、中国的公司。这些人才遍布全球各地,好莱坞能够把这些小公司放在一起管理,还有叙事的技巧,这些是中国要改善的。

《2017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发布

而在举办论坛的同时,也发布了最新的《2017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该报告由国家财政部支持、从2007年开始已经连续十一年推出,对中国电影产业全年的情况进行了梳理、研究和汇报,以翔实的产业和大量的实践案例为基础,对电影产业整体以及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进行了归纳总结。资深电影市场场研究专家、报告主笔刘嘉,与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系研究员刘藩、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电影所副所长支菲娜一同,也针对报告中提到的重要问题进行讲解。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