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CP大银幕游记:《李雷和韩梅梅》只是一场情怀“套现”

《李雷和韩梅梅》只有IP电影的“形”,却没有IP电影的命。

作者:云飞

《李雷和韩梅梅》更多是一种符号消费,它的最初来源只是初中英语课本匆匆而过的情景式人物,在经历同人文化的发酵、大众传媒的渲染之后,俨然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缺乏故事文本基础的《李雷和韩梅梅》,更像是稀松平常的青春类型片,除了熟悉的角色名称,与教材再无瓜葛。某种程度上看,《李雷和韩梅梅》只是“IP为王”时代的畸形产物:当内容+渠道的价值被肆意践踏,逐利的资本对电影市场产生垄断性支配。

根据网友考证,Li Lei(李雷)和Han MeiMei(韩梅梅)生于1978年,如今已站稳而立之年的门槛,早已不是人教版教材上略显青涩的少年与少女。而脱胎于这对国民CP的IP,在“孕育”了同名漫画、歌曲、书籍、短片、电视剧之后,终于迎来了大银幕作品《李雷和韩梅梅》——6月9日,曾贯穿1990年至2000年,影响2亿人的电影版《李雷和韩梅梅》全国公映,其主演并非大红大紫的“小鲜肉”,而是刚刚崭露头角的张子枫与张逸杰。

这到底是一部怎样的电影?与此前源自小说、歌曲、漫画、舞台等IP不同,《李雷和韩梅梅》更多是一种符号消费,它的最初来源只是初中英语课本匆匆而过的情景式人物,在经历同人文化的发酵、大众传媒的渲染之后,俨然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缺乏故事文本基础的《李雷和韩梅梅》,更像是稀松平常的青春类型片,除了熟悉的角色名称,与教材再无瓜葛。

某种程度上看,《李雷和韩梅梅》只是“IP为王”时代的畸形产物:当内容+渠道的价值被肆意践踏,逐利的资本对电影市场产生垄断性支配。

1国民CP的前世今生

同人文化催生集体记忆

“Jim喜欢韩梅梅,李雷也喜欢韩梅梅,但是Lucy喜欢李雷。韩梅梅问李雷借尺,Jim看着他们的眼神里夹杂着羡慕嫉妒恨,Lucy则委屈地低着头……”在网友们的同人故事里,人教版的Junior English for China,几乎就是一本八卦杂志。作为中学英语教育强化日常对话场景的“产物”,Jim、Lucy、李雷、韩梅梅等从纸上跳脱而出,成了多角恋爱里的男女主角。

李雷和韩梅梅的“创造者”刘道义,曾直言,“当年很古板,怕学生谈恋爱”,却没想到,不允许早恋的禁忌话题,在李雷与韩梅梅从教材上消失多年后,再度爆红起来。

2005年,天涯出现《八一八中学英语课本中为虾米有一个奇怪的名字——Han Meimei》的八卦帖,李雷和韩梅梅阴差阳错成为了国民CP;

2006年,设计师制作李雷和韩梅梅的周边物品,限量售卖且销量不俗;

2007年,一群女大学生成立了“Li Lei &Han Meimei’s”乐队;

2008年,《南方周末》以《李雷都这么牛x了,韩梅梅却不喜欢他》为题做了专题报道,给李雷和韩梅梅贴上了集体记忆的标签;

2009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推出小学英语配套教材《派斯英语》,韩梅梅嫁给了韩刚,而李雷成为了教师,网友们普遍不满,觉得李雷和韩梅梅应该在一起;同一年,同名漫画和歌曲问世;

2012年,短片《李雷的2012》讲述李雷和韩梅梅的青涩恋情;

2013年,《李雷和韩梅梅》宣布拍摄电视剧;

2016年,《李雷和韩梅梅》电影版开机,并于2017年公映。

事实上,“李雷和韩梅梅”之所以爆红,是因为踏入社会的80后对校园生活的集体怀旧:曾经被压抑的青春爱恋,在多年后被重新建构到李雷和韩梅梅的虚拟关系里。在看似寻找每一处“蛛丝马迹”的探求里,体现着80后对于初恋的向往与珍视。而以漫画、动画、游戏、小说、影视作品里的特定人物为基础,进行二次创作,并衍生出或关联或无关的同人文化,正是助推李雷和韩梅梅成为国民CP的终极钥匙。

2

小平头还是“妇女干部”?

只留姓名的零IP改编

在曾经的人教版教材里,李雷和韩梅梅的人设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正如教材绘制者王惟震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所言,“教材人物形象的基本原则是,中国人严谨,外国人开放。”因此,李雷是一个自立、有信心、很坚定、很正派、很有责任心的小男孩,有着标准的小平头;而韩梅梅齐耳短发一脸严肃,功课好比较乖,愿意为大家做事,因此被网友调侃为“妇女干部”。

然而在电影《李雷和韩梅梅》里,两人的形象出现了全方位的颠覆。因2001年冯小刚电影《唐山大地震》中以“小方登”崭露头角的张子枫,扮演韩梅梅,其角色不再是所向披靡的学霸,反倒成了足球场上挥洒汗水的女汉子,甚至还是英语学渣。而张逸杰扮演的李雷,则成了长居英语单科成绩榜首的阳光男孩,让韩梅梅产生了学习成绩“阶级悬殊”的碾压式自卑感,开始“女追男”的恋爱戏码。

导演杨永春表示,要把自己的青春叛逆都呈现到《李雷和韩梅梅》中,“自己上初一才从字母开始学英语,当时就觉得英语好可怕”。事实上,从故事创作上看,《李雷和韩梅梅》不像是一部IP电影,反倒像是一部零IP作品。“要把这对国民CP的故事搬上大银幕压力很大,因为课本里只有对话,没有故事。为了讲好这个故事,剧组向80后、90后和00后做了大量的随机调查问卷,收集“你最喜欢的同学是什么样”“最奇葩的同学是什么样”“老师、同学说过最有趣的话”等信息,才有了这个电影。”杨永春称。

让韩梅梅从传统青春片里的“校花”变成“女汉子”,是杨永春试图进行的反套路尝试,然而《李雷和韩梅梅》在故事文本上,虽然没有堕胎、撕X、出国等老梗,却又陷入不够真实的窠臼里:国际班的设置,是为了迎合教材课本中的多国家庭?中国的中学生能组建乐队,一起玩音乐梦想?篝火晚会沙滩联欢的情节,能成为多少中国年轻人的共同记忆?

网友吐槽称,《李雷和韩梅梅》最大的优点,在于胶原蛋白满满的主演——尽管它早已与人教版的教材并无瓜葛,好在导演杨永春没有选择让年龄超过30岁的“老腊肉”去演高中生,其演员的平均年龄只有17岁。

3

资本拓展IP边界

内容仍是观众首要黏度标准

具有漫画、歌曲、乐队、电视剧、微电影等作品形式的“李雷和韩梅梅”,似乎已经构筑了较为完善的IP生态圈。此次的电影版《李雷和韩梅梅》看似顺理成章,但从影片质量来看,它只是挖掘具备改变价值的IP,并将其开发成影视作品浪潮里的又一朵浪花而已:具备门槛低、市场化程度高等特点的影视行业,正因为发展迅猛,成为社会资本青睐的香饽饽,“IP为王”论调一直备受追捧。

某种程度上,《李雷和韩梅梅》摸索到IP电影成功的路径之一——将IP电影类型化。正因为真正健康的电影市场需要类型化影片,来源丰富的IP电影可以满足观众各异的类型需求。具有社会文化标本意义的《李雷和韩梅梅》,无疑最贴近一部没有哀伤与忧愁的青春片,这是《李雷和韩梅梅》以及《致青春》《万物生长》等影片所指出的改编路径。

令人扼腕的是,《李雷和韩梅梅》只有IP电影的“形”,却没有IP电影的命。由于教科书中,插画人物的角色设置简单,只有对话而并没有故事,需要导演与编剧进行重新创作。从这个角度看,《李雷和韩梅梅》除了沿用教科书里的人物名,与普通青春片无异。

更何况,内地观众在国产青春片《左耳》《栀子花开》《同桌的你》《匆匆那年》《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等一票青春洗礼后,对于青春片的种种早已“免疫”。而一旦剧本与角色出现崩塌,其打击将是毁灭性的——猫眼电影显示,《李雷和韩梅梅》在上映首日尚能拿到13%的排映空间,随后一路走低不足10%,不仅被《新木乃伊》碾压,也低于进入第二周的《神奇女侠》。

正如业内评论认为,一方面,IP作为一种文化品牌,本身凝聚了内容价值、粉丝价值、营销价值,其粉丝效应还会提高后续衍生开发的可能性,进一步降低投资风险;但另一方面,IP热潮背后,是资本对整个电影市场的垄断性支配,是将电影的艺术价值置换为“变现”、“粉丝响应”等商业价值,已让电影创作偏离艺术本身。

《李雷和韩梅梅》的“情怀变现”,无非再次证明了管虎、乌尔善等导演对于“唯IP论”的驳斥:电影应该回归故事本身,要让“为特效看电影,为明星看电影”变成“为一个自己喜欢的故事看电影”。

电影学者周铁东曾表示,并非所有的“知识财产” 都有可被开发成电影项目的潜质: 无论什么故事,若要在大银幕上呈现,它必须“可拍摄”(能转化为电影视觉语言)、“可融资”(有人愿意砸钱投拍)、“可营销”(具有足够的卖点说服投资人砸钱)、“可观赏”(影院愿意排片,观众愿意买票)多种要素。当“How are you?Fine,thank you,and you?”的经典台词响起,你应该冷静一下,这个故事,真的是你喜欢并需要的吗?

出品 | 锋芒影视舆情研究智库

主 编 | 维 夏 责 编 | 塞 温

视 觉 | 陈 晨 校 对 | 木 丁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