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官员:中国产业战略值得学习

有人认为“中国制造2025”是一种保守的、自上而下的重商主义政策和进口替代政策,但这种解读忽视了中国在产业和金融政策方面的积极尝试。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的两位官员近日撰文指出,如果“中国制造2025”战略获得成功,它将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奠定制度性基础。同时,随着创新红利惠及整个经济,中国将离“成为高收入国家”的目标更进一步。

这篇题为《向中国产业战略学习》Learning from China’s Industrial Strategy)的文章说,有观点认为“中国制造2025”是一种保守的、自上而下的重商主义政策和进口替代政策。但文章作者理查德·科萨尔-怀特(Richard Kozul-Wright)和丹尼尔·普恩(Daniel Poon)认为,这种解读忽视了中国在产业和金融政策方面的积极尝试。科萨尔-怀特现任联合国贸发会全球化与发展战略部门主任,普恩则任该组织经济事务官员。

2015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全国两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宏大计划,当年5月,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政府立足于国际产业变革大势,作出的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大战略部署。其根本目标在于改变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局面,通过10年的努力,使中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科萨尔-怀特和普恩指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提出了非常具有创新性的金融政策,但很少有人注意到这点。中国政府通过设立“政府引导基金”,降低制造业企业的资金成本,以此来推动产业升级和改革进程。政府引导基金由政府出资,吸引有关地方政府、金融机构、投资公司和社会资本,不以营利为目的,专门支持创业企业发展。

文章说,正如麦肯锡咨询公司在一份报告指出,这种“更加基于市场的投资方式”,是一种“旨在提高成功可能性的大胆试验。”

为了给制造业提供强大的动力和资源,中央和地方政府投入了大规模的产业和科研基金。据科萨尔-怀特和普恩统计,2015年,共有297只政府引导基金创立,资金规模略超过1.5万亿元人民币,比2014年增加了五倍。文章说,中国的这些积极尝试为其他国家政策评估和创新提供了有益经验。这些尝试可能为新兴经济体提供富有价值的见解,有助于其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文章指出,眼下,不仅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设计各自的产业升级和多样化策略,连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也在寻求重振制造业基础。

文章说,与其他取得成功的东亚经济体一样,中国的工业化进程结合了营利性投资、积极产业政策和以出口为最高指导的原则。但这种方式是有其局限性,并在许多发展中国家被放大。这些国家曾尝试同样的发展方式,结果却是陷入中等水平难以继续进步,甚至出现倒退。哈佛大学经济学家丹尼·罗德里克(Dani Rodrik)把这种现象称作“过早的去工业化”。

借助2015年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国希望避免重蹈覆辙,并在2035年之前实现经济完全工业化。为此,政府设定了一系列具体的国内外市场份额目标作为支撑。例如,集成电路产品的国内需求应在2030年达到75%。2015年,这一比例为41%。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