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宿敌》再现两位好莱坞女星的恩仇 可更曲折的故事在时装界也有不少

就像这部美剧在开头种讲的那样:“宿怨并非源于仇恨,而是来自无言的痛楚。”

热门美剧《宿敌》(Feud)中两位女主人公的原型、好莱坞著名演员Joan Crawford和Bette Davis 图片来源:IndieWire

如果你是美剧爱好者,应该知道目前热播剧集中包括美国FX有线电视台推出的《宿敌》(Feud)。这部电视剧再现了Bette Davis和Joan Crawford这一对活跃于1930年代至1960年代之间的好莱坞传奇女星之间的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冤家路窄的真实故事。

美剧《宿敌》(Feud)宣传海报

惺惺相惜的故事我们听得不少,但是更多的时候,故事上演的时候往往都是既生瑜何生亮的模式。任何一个时代,文人相轻总是难免。就像Bette Davis和Joan Crawford,不需要第三个女人插足,两个旗鼓相当的女人就足以把生活和工作演成一出张力满满的舞台剧。

同样是名利场,在时尚界里,这种戏码不需要排演,每时每刻都在真实地上演。

Elizabeth Arden VS. Helena Rubinstein

这两位化妆品女王终生未谋面,却不妨碍彼此斗到底

同样是两个女人的战争,在这个故事版本里,美妆品牌伊丽莎白雅顿的同名创始人Elizabeth Arden同她昔日的仇敌、另一美妆品牌赫莲娜HR的创始人Helena Rubinstein之间终其一生都没有在现实生活中见过对手一面,所有的斗争都局限在隔空喊话和互相抄袭这两个层面上。

但是,和前文提及的故事一样,这段历史史实也被改编成了文艺作品——2012年,Linda Woodhead撰写的小说“War Paint”便以这段往事为原型出版发型;而就在今年,其同名舞台剧也在百老汇火热上演。

美妆品牌赫莲娜HR创始人Helena Rubinstein

而根据这部今年四月开始在百老汇上演的舞台剧的编剧Doug Wright的说法,这两个美容界的巨擘在她们互相容不下对方的那半个世纪里,曾经都居住在纽约曼哈顿的东区,且双方的住所相隔不过几个街区的距离,可是她们总有办法回避对方,以至于到死,两人都没有正式见过一面。

在不得不提及对手的时候,这两个人也总是不屑于直呼对方姓名,而改用“另一个女人”(the other woman)或者“那个可怕的女人”(that dreadful woman)这类的称呼来指代对方。

美妆品牌伊丽莎白雅顿的同名创始人Elizabeth Arden

有意思的是,在这对冤家组合长期的对抗过程中,尽管她们都有过从对方公司挖掘员工到自己公司工作的黑历史,也有过互相剽窃对方产品的不堪记录,但却正式得益于这种“非得弄死你不可”的斗志,这两个人因而在美容行业中一次又一次地创造出新技术和新产品,给整个世界带来惊喜。

遗憾的是,和所有女人一样,她们没能克服强大的虚荣心。当Helena Rubinstein嫁给比自己年轻许多的俄罗斯王子,为自己挣得了王妃的光环的时候,Elizabeth Arden再也按耐不住,变着法子也给自己找了一个纨绔子弟当情郎。

这种基于事业和私人生活双重层面的嫉妒,至死不休,以至于在得知Helena Rubinstein去世时,Arden秀出了好莱坞式的演技——一面哀叹对手的离世,一面却从眼睛里绽放出胜利的光芒。

甚至在此后的若干年里,Arden依然耿耿于怀,临终时不忘在遗嘱里着重交代后人给自己料理后事时一定记得要将自己的灵柩从对手在第五大道的门店前大摇大摆地抬着路过。

纵观两个人的斗争史,只有那么一次,Helena Rubinstein说了一句:“如果联合Elizabeth Arden的包装和我的产品,我们本可以垄断整个天下。”可是,即便是这么一句听起来略有一点惺惺相惜之意的话,也不难听出其中隐含贬斥对手的弦外之音。

Elsa Schiaparelli VS.Coco Chanel

两位时装大师,造就一对时装史上最著名的冤家

几乎在相同的时代背景里,在与Elizabeth Arden与Helena Rubinstein一洋之隔欧洲大陆上,同样有两个女人的暗中角力,她们是来自意大利知识分子阶层的Elsa Schiaparelli和出身法国乡下的Coco Chanel。

仅从两个人的出身成分来看,外人可能怎么都想不到将她俩放在同一个较量层面上。然而,或者基于才华高低,又或者基于商业竞技,这把妒火还是把两个看似来自不同次元的时装界女设计师烧到了一块儿。

Coco Chanel

先说广为人知的Coco Chanel,这本不是她真名,Coco这个化名的来源有两种版本,一是她刚到巴黎时在红磨坊周边的夜场唱歌卖艺时所用的艺名,取谐音自她表演过的两支歌曲的歌词,“Ko Ko Ri Ko”和“Qui qu’a vu Coco”;另一个说法是Coco取自法语中的Cocotte(意为姘妇)。而她的真名,Gabrielle,却几乎在后世人中少有人知。

Coco Chanel的成长史几乎就是二十世纪法国版的丑小鸭变身白天鹅的故事。她出生在一个有着五个兄弟姐妹的贫困家庭里,排行老二的Gabrielle Chanel在一岁以后,其私生女身份才得以转正。因为母亲去世得早,Chanel在大约12岁的时候就被父亲送去了修道院。到了18岁,她不得不自谋生路,从法国乡下独身来到巴黎闯荡,在声色犬马的场所里卖艺求生。

对跻身巴黎上流社会的可望,让这个乡下姑娘主动在风月场所里先后结识了她生命里的两个贵人,富二代Étienne Balsan和他的朋友Boy Capel。这两个男人先后成为Coco Chanel的情人,而后者更是Coco Chanel的一生挚爱——几年前,Chanel品牌推出的由Karl Lagerfeld设计的Le Boy包款即是以Boy Capel命名)。

这两个纨绔子弟成全了Coco Chanel对巴黎上流社会生活的种种幻想。也正是经由这两个男人的社交圈子,Coco Chanel方有机会接触华服与珠宝,为日后的事业打拼埋下伏笔。

Elsa Schiaparelli

另一边,Elsa Schiaparelli则是一个典型的文艺女青年的个性。出身于一个意大利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曾是罗马大学的校长,叔父则是火星“海”(即火星表面近似于地球大陆架结构的纹理)的发现者。按照家里的规矩,她本应该在适婚年龄与家里安排的一个门当户对的男子结婚,过上正统的生活。

可是, Elsa Schiaparelli对这种父母安排的亲事无比抵触,最终跟随她英国的男朋友私奔去了大不列颠岛。遗憾的是,文艺女青年常常看错了人,在跟随这个不靠谱的男友从英国再辗转到美国之后,她才发现对方是个渣男。

最后她带着孩子从美国乘船回欧洲。幸运的是,早在1916年在搭船去美国的路上,Elsa Schiaparelli结识了彼时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代表人物弗朗西斯·毕卡比亚(Francis Picabia)的夫人(这位夫人和Coco Chanel的原名一样,都叫Gabrielle,略显讽刺),Elsa和这个Gabrielle就此结识为亲密朋友。

在Elsa Schiaparelli独自抚养女儿并遭遇严重的经济困难的时候,这对来自先锋艺术界的夫妇给予了她很大的支持。很自然地,通过毕卡比亚夫妇,Elsa Schiaparelli在回到欧洲后,进入了彼时整个世界文化思潮与艺术革命的重镇——巴黎。

此后Elsa Schiaparelli一边接受来自母家的接济,一边和艺术圈的朋友厮混。在这段时期里,她和达利、曼雷、杜尚等最先锋的艺术家们建立了联系,也正是这一帮来自现代艺术界的朋友,激活了她内心的创造欲,在友人的鼓励和支持下和现代时装先驱Paul Poiret的启发下,她终于决定踏足时装这块崭新的领域。

那时候,正式巴黎高级定制装的蓬勃发展期,Coco Chanel和Elsa Schiaparelli在同一个年代涉足巴黎高级时装,先后创立各自的时装屋。然而,两个人的出身和文化背景的迥异以及朋友圈的不重叠,注定两个人在设计风格上大相径庭。可是在偌大的巴黎,已经树立起名望的时装屋并不算多,混迹在同一个行业内,又都身为女性设计师,两个人最终还是不约而同地将对方视为自己的眼中钉。

从风格上来讲,Elsa Schiaparelli深受艺术圈朋友前卫思潮的影响,将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等先锋艺术表达形式嫁接进她的作品当中,于是有了风格鲜明的超现实主义时装。

相比之下,Coco Chanel虽然也积累了一些艺术圈人脉,但多数都是基于生意的关系,而且,虽然不是土生土长的巴黎女人,她生性里多少沾染着巴黎上流社会里那些小资妇人的情调成分,其设计的服装追随的是那时候巴黎高级定制的主流,坚定地迎合这些小资的审美趣味——有创造性,但更多的时候求的是体面。

照理说,这对冤家结仇的原因特别模糊。至于Coco Chanel为何没有将当时已经富有名望的、同是法国女性设计师的Jeanne Lanvin视为劲敌,我们今天也只能猜测是出于两个人年岁与资历的差距——在Coco Chanel这里,Jeanne Lanvin无论从哪个维度来说都是必须尊重的前辈。

为了争夺客户资源,Coco Chanel只能和晚于她创立品牌却在巴黎范围内名气快速积累的Elsa Schiaparelli一比高低。Coco Chanel打心眼里看不上Elsa Schiaparelli和她那帮并不富裕的艺术家朋友的艺术创作,称她为“那个做衣服的意大利女艺术家”,而Elsa Schiaparelli自然也瞧不起Coco Chanel里抹不去的虚荣心和小资品味,而她给这位宿敌起的外号,是“那个女裁缝”。

根据“Elsa Schiaparelli: A Biography”这本传记称,二战前夕,俩人在一场化妆舞会上冤家路窄,当时Elsa Schiaparelli装扮成一棵树,而Coco Chanel则直接“装扮”成自己。这对劲敌甚至一起跳舞,但Coco Chanel蓄意把对方逼到了燃着蜡烛的吊顶下,并成功让对方身上着了火。最后,Elsa Schiaparelli被来宾用苏打水浇灭了身上的火,但俩人的恩怨,却再也难以熄火。

故事的结局,以Coco Chanel的事业坚挺地撑过二战赢得了两个人之间的时装竞技而告一段落,Elsa Schiaparelli则在二战期间辗转美国短暂待了几年直到战后再回到欧洲,却发现时装的格局在Christian Dior的影响下早已不是她熟悉的样子,最终在1950年代亲手关停了自己的同名时装屋。

直到去年,Elsa Schiaparelli品牌才正式重新获得在巴黎高级定制时装周发布新作的资格。尽管两位创始人均早已驾鹤先去,但时隔数十年,两人所创立的品牌终于再度同台争奇斗艳。

Yves Saint Laurent VS. Karl Lagerfeld

从友到敌,这段恩怨甚至牵扯到了新人身上

相比以上几位,Yves Saint Laurent与Karl Lagerfeld之间的故事曲折得多。

自1953年那一次国际羊毛局组织的青年时装设计比赛之后,赢得比赛总冠军的Yves Saint Laurent和赢得单项奖的Karl Lagerfeld这两个年轻小伙子一见如故,是彼此为打着灯笼都难找到的知音。

Yves Saint Laurent

Yves Saint Laurent虽然生性略带羞涩,但是在被Christian Dior先生收作为关门弟子之后三年时间内,仅21岁的他就成为了因病去世的Christian Dior的继任者。

Karl Lagerfeld

而Karl Lagerfeld虽然也在赛后得到Pierre Balmain的赏识而被收为助理,但是和狮子座的Yves Saint Laurent相比,处女座的Karl似乎并不急于名利双收。

接手Dior品牌没多久,Yves Saint Laurent就接连遭遇了因被征兵入伍而在精神与肉体上备受折磨的挫折,以及因为入伍而缺席公司的正常工作继而被Dior单方面终止雇佣协议等逆境,最后终于在事业伙伴和生活伴侣Pierre Berge的支撑下赢得官司,自立门户,创立Yves Saint Laurent品牌并成就一段丰功伟绩。

面对友人的事业成就,Karl Lagerfeld似乎并没有眼红——至少表面上从未因此和Yves淡化彼此的友谊。真正的友情终结者却是一个风度翩翩的第三者,一个名叫Jacques de Bascher的花花公子。

Karl Lagerfeld结识Jacques在先,并且丝毫不介意带着这个男宠参加和Yves Saint Laurent等朋友的聚会。让他始料不及的是,在Yves和Jacques初识的第一面,这两人之间就有了化学反应。于是,背着Karl Lagerfeld,两个人展开了一段地下恋情。

直至那一年Karl Lagerfeld的生日聚会,当Jacques和Yves结伴出现的时候,Karl Lagerfeld秒懂了友人和爱人的双双背叛,友谊的巨轮应声翻沉入海。

身为时装设计师,即便是男性,也多生性敏感,在感情方面,神经脆弱得更是经不起任何触碰。Yves Saint Laurent的越界,显然践踏了Karl Lagerfeld的尊严和最后的底线。

旁人原以为故事到此结束,而是善记仇的Karl Lagerfeld却在戏里永远埋下仇恨的种子,开始了他旷日持久的复仇行动。

早年在Pierre Balmain时装屋里做了三年学徒之后,从1956年到1970年之间,Karl Lagerfeld先后辗转于几个时装品牌之间,期间也接过一些零碎的设计业务。

和Yves Saint Laurent享有的巨大光环很不一样,Karl Lagerfeld在这个阶段里显得低调得多,甚至外界媒体对他的设计反应始终很平淡。直到Yves Saint Laurent背叛他之后,他如同一直被激怒的猫科动物,精心筹划起个人的时装事业——他深知,唯有在时装上全面碾压昔日的好友,才能给对手致命一击。

1982年,Yves Saint Laurent和Karl Lagerfeld

终于在1980年代,当奄奄一息的Chanel品牌找到Karl时,他终于抓住了有力回击Yves的机会——Chanel曾是Yves Saint Laurent梦寐以求为之效力的品牌。Karl Lagerfeld带领团队将濒死的Chanel品牌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并将它推向今日地位。

但故事依然没有结束。

1996年,Yves Saint Laurent的终身伴侣、事业伙伴Pierre Berge找来了一个名叫Hedi Slimane的德国小伙子,安排他负责Yves Saint Laurent品牌男装成衣线的设计工作。

可这项合作只维持了四年时间,据传,Hedi Slimane无法忍受来自Yves Saint Laurent和Pierre Berge的双重施压,最终选择了离开该品牌,转而接受了已经和Yves Saint Laurent交恶的Dior的邀请,入主后者,并革新了Dior Homme。

或许在这之前,Yves Saint Laurent还是惜才的,否则Hedi Slimane也不会待满四年。

眼看着仇人和他的年轻雇员分道扬镳,Karl Lagerfeld仿佛找到了另一个刺激仇人的办法。Karl Lagerfeld,那时候年近七旬,拥有一切典型老年人的体态特征,臃肿肥胖。就在Hedi Slimane为Dior Homme推出第一个系列之后,这个人称“老佛爷”的心机老爷子花了一年时间,将自己的体重减掉了足足42公斤!

这样做目的很纯粹,便是为Hedi Slimane设计的瘦削男装站台背书。这是一个无声的宣言,面对Yves:“你弃而不用的年轻将才,我将捧他上天。”那一刻,Karl Lagerfeld成功拉拢了Yves的两个仇家——Dior和Hedi,组成统一战线。

而再回头来看Yves Saint Laurent这边,他的敌人不止于上述三者。1999年,Gucci集团(今Kering集团)收购了Yves Saint Laurent品牌,并指任Tom Ford为其新任创意总监。

然而,好事又没有持续太久,终于在2004年,Tom Ford负气离开YSL品牌,离开Gucci集团。个中原因,多半还是来自Yves Saint Laurent。

这件事直到Yves Saint Laurent去世多年后,作为当事人之一的Tom Ford才面对媒体谈起这段往事。在这段视频资料中,Tom Ford表示在品牌刚被收购的时候,Yves Saint Laurent对Gucci集团的决策以及Tom Ford的到来是非常欢迎的。

“他很欣喜我们买下了他的公司,并且对我出任其品牌的设计师也表示十分高兴,在那之前,他很赞赏我为Gucci所设计的作品。我们还愉快地一起进餐。在我为他品牌设计的第一场发布会上,我也将他请到了现场。”Tom Ford回忆道。

但是慢慢地,几个系列之后,事情开始朝着难以掌控的方向发展,以至于Yves Saint Laurent致函给Tom Ford,在信中尖锐地批判他:“我花40年建立起来的事业,你用13分钟的一场秀就给毁掉了!”

可以看得出来,就算Yves Saint Laurent在2002年之后退休,他依然关注标注着自己名字的品牌的一举一动。按照Tom Ford这段视频访谈资料和此前外界传闻来看,Yves Saint Laurent的确有很强的控制欲,即便他明白卖掉了公司股权以后他的决策并不会被通通执行,他依然见不得任何违背他观念的做法。

有意思的是,Karl Lagerfeld,没有在这个节骨眼上拉拢Tom Ford。也许,他认为自己不需要外援就已经赢了Yves Saint Laurent。

Anna Wintour VS. Azzedine Alaïa

敢和“女魔头”唱对台戏

几乎所有人都知道Anna Wintour与她曾经的同事、VOGUE杂志法国版主编Carine Roitfeld不睦,就连当年那部《穿PRADA的恶魔》也毫不忌惮地影射了这段仇家关系。

电影还把Anna Wintour描述成一个决定设计师生死的至关人物,但实际上,却不是所有设计师都畏惧于她的威严——比如Azzedine Alaïa。

Anna Wintour

生于突尼斯的Azzedine Alaïa现年77岁,和行业内的同辈人相比,这位爱好做菜的老将在品牌市场营销策略方面不太关心,甚至选择在巴黎时装周结束后单独作秀,但这一点都不影响他同名品牌的商业表现,也正是基于这一点,他成为业内少有的姿态相对独立的设计师之一,如此,他敢于和整个时装和媒体体系的权威叫板。

Azzedine Alaïa

Azzedine Alaïa和Anna Wintour近年来的结怨事件,源于2009年的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年度时装大展,这是由Anna Wintour一手操办的盛事,那一年的主题为“Model As Muse”。

作为1980年代至1990年代间最重要的时装设计师之一,Azzedine Alaïa参与了超模造星运动,同Thierry Mugler、Gianni Versace、Jean-Paul Gaultier等人将Naomi Campbell、Linda Evangelista、Tatjana Patitz、Christy Turlington、Cindy Crawford以及Grace Jones等超级模特塑造为全民偶像。

而那一场“Model As Muse”展览的意旨就是致敬1990年代的时装业,Anna Wintour却独独没有将Azzedine Alaïa那个时期的作品列入展览计划,这一决定毫无疑问地惹怒了这个时装老人,促使后者当即决定取消对出席该展览开幕酒会的模特与明星们的服装赞助,其中就包括超模黑珍珠Naomi Campbell。

这是个站队的时刻——彼时,无论台上台下,Azzedine Alaïa都待Naomi Campbell视如己出,这位超模甚至尊称对方为“爸爸”,而Naomi在这场没有硝烟的对战中自然选择了和Azzedine Alaïa站在一起,并表态如果不能穿Azzedine Alaïa的作品出席,她宁愿缺席活动。

几年之后,Azzedine Alaïa毫不忌讳地向外界媒体贬斥女魔头。“她把生意(指美国版VOGUE杂志)经营得很好,但对时装却毫无贡献。我第一眼见到她的打扮时,我就不敢苟同她的品味。”这个特立独行的设计师言语中带着满满的鄙视和怨气。

“连续好多年,她都未(在她的杂志上)拍摄发表过我的作品,即使我是最畅销的品牌之一,即使我在Barneys百货拥有140余平方的专区。无所谓,反正美国人都喜欢我(的作品),我根本就不需要她的支持。”Azzedine Alaïa这番话一点都不假,他甚至一针见血地指出Anna Wintour的最大弊病:“她根本不会处理杂志图片,她所做的一切工作都不过是公关与营销行为(而非一个真正意义的时装编辑的工作)。”

末了,他不忘补刀一句:“将来会有谁记得Anna Wintour这个人?没有人。”

从头到尾,外界看到的只有Azzedine Alaïa的表态,作为当事人另一方的Anna,面对Azzedine Alaïa的炮轰,却没有任何回应。

Carla Sozzani VS. Romeo Gigli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在今天,Romeo Gigli是一个并不广为人知的名字,然而在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那几年里,他是可以和Giorgio Armani齐名的意大利时装设计师,而已故的英国设计师Alexander McQueen甚至曾是他工作室的设计助理。

Romeo Gigli

遗憾的是,这位意大利设计师事业的雄起和衰败,都和一个女人有关,这个女人不是外行,恰是去年刚离世的VOGUE意大利版主编Franca Sozzani的亲姐姐、著名精品买手店10 Corso Como的创始人Carla Sozzani

Carla Sozzani

话说Carla其人,在遇见Romeo Gigli的时候,她已是VOGUE杂志意大利版特刊的主编,因为欣赏男方的才华,顺势和他发展出一段恋爱关系。

Carla借自己的工作资源帮助Romeo在米兰时尚圈内树立名望,短短几年不到的时间,Romeo Gigli就被整个时尚界认识接纳,其时装事业处于扶摇直上的上升期。这其中,少不了另一个名为名叫Donato Maino的合伙人的功劳,而这个男人后来成为了Carla Sozzani的丈夫。

当时正是Carla将Donato介绍给Romeo认识,因为Carla很了解自己的婚外恋人,清楚地知道后者善于创作而非经营,所以找来了Donato协助Romeo负责设计之外的所有有关经营的事宜。

不久之后,Carla却被当时任职的ELLE杂志解雇,无处可去的Carla只能找到Romeo,Romeo自然十分慷慨地将她收入自己的公司,让她负责公关工作。根据英国报纸《每日电讯》(The Telegraph)的报道,Romeo Gigli在回忆起这段往事的时候,提到了一个重要的细节:Carla在接受这个职位的同时立刻就张口向Romeo要了10%的公司股份。这样一来,在分别割出10%和25%的股份给Carla Sozzani和Donato Maino之后,Romeo自己只保留了65%的股权。

更糟糕的事情还在后头,当Romeo在两个生意伙伴的协助下将生意越做越大,并扩张业务至全球范围时,Romeo仍然没有意识到,背着他,这两个合伙人已经打起了小算盘。

当他再回到当初创立品牌首家门店的米兰Corso Como那条街时,身为品牌创始人的Romeo竟然被Donato Maino雇佣的两个保安拒在自己的工作室门外,直到那一刻,他才恍悟Carla Sozzani和Donato Maino已经在着手一系列将他扫地出门的清理运动了。

当初听从Carla建议而一心扑在设计工作上的Romeo怎么也想不到会被当初的情人精心利用并反咬一口。即便最后寻求法律援助,Romeo Gigli也未能成功将自己的品牌赎回。而Carla Sozzani与Donato Maino则用从Romeo Gigli这个品牌”讹来”的钱创办了日后的10 Corso Como。

当然,这是故事的官方版本。另有一种坊间传闻,说是Carla之所以背叛旧主兼旧爱,是因为Romeo Gigli和彼时已经娶了Carla的Donato Maino发展出了一段暧昧关系,俩人甚至被Carla抓了个现形。

不论出于什么原因,劳燕分飞是这个行业里不稀罕的生态写照,要么意见不合,积累成怨,要么就是直接的金钱与权利的纠纷冲突。和前面那些冤家死对头们一样,Romeo Gigli到头来给自己上了严肃一课。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