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历届普利策获奖作品后发现 充满情感的新闻故事是获奖关键

英国卡迪夫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瓦尔·约恩森分析了历届普利策奖的获奖作品。

约瑟夫·普利策的油画画像

2017年的普利策奖获奖结果已经公布。今年的调查性报道奖获奖者是《查尔斯顿新闻邮报》记者埃里克·埃雷(Eric Eyre),他的调查报告揭示了西弗吉尼亚州西部县区抗抑郁阿片类药物滥用,致人死亡的故事。特稿写作奖获奖者是《纽约时报》杂志作家C.J. Chivers,他的文章对美国海军陆战队队员陷入战后暴力的事实和细节进行了报道。

我对普利策奖获奖作品的研究已经有十余年了。自1995年,普利策奖的获奖文章可以在主办方的官网查到,我就开始对这些获奖作品进行分析。在学习获奖作品的同时,我们可以总结出什么是被公众认可的好新闻。

研究结果揭示了一些我之前没有想到的事情。除了新闻记者们面对重大社会问题时勤奋努力的报道,情感叙事对于最终获奖也起到了很大作用。

这之所以让我惊讶,是因为美国新闻界长期以来一直主张客观性。而这种客观性往往被理解为不掺杂任何个人情感,好的新闻报道往往不含有太多情感叙事。

然而,普利策奖获奖作品可以颠覆这个刻板印象。通过对这些作品的研究可以发现,适度加入情感叙事可以保留故事的客观性,也可以激发读者的情感。

客观的报道框架

新闻报道的客观性要求首先在十九世纪末提出。它出现有一部分原因是希望新闻界独立于政党和意识形态。为了保持客观性,新闻报道应该是基于客观的事实。记者需要压制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根据新闻报道的标准做法,信息应以“倒金字塔”的方式提供,首先将最重要的事实告诉读者。这个做法就是新闻客观性的展现。它强烈体现出新闻的独立性和可信度,在当下这个不实新闻盛行的时代,新闻客观和新闻真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

然而,新闻的客观性也经常因为它的索然无味受到批评,人们认为它“压抑了主题的表达,制造出的都是无聊的新闻”。

个人风格化

我的研究发现,屡获殊荣的新闻工作者们并没有一直依赖客观性的准则,而是大量地讲述新闻事件中的人以及他们的个人故事。许多硬新闻类的获奖作品,如特稿写作奖、解释性报道奖、国际报道奖、国内报道奖、公共服务奖和调查性报道奖的获奖作品,普遍避开了标准的“倒金字塔”模式,新闻记者充当了“轶事导演”的角色。

轶事导演通过展示事件对特定的个人或团体的影响,将读者带入更广泛的社会政治环境中。

我们看到,在今年的特稿作品奖得主C.J. Chivers的《斗士》一文中,一名在阿富汗服役的士兵讲述了暴力袭击,展现了战争的恐怖:

“山姆·西塔被龙舌兰的烟气笼罩,他喝醉了。他说他之前从来没有犯过罪。在2014年4月13日凌晨2点左右,西塔进入伊利诺伊州普林斯特市的一个单层住宅。他曾是一名伊利诺伊州立大学的新生,是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军人,参加过在阿富汗战争,如今退伍。他在步兵战中获得过嘉奖,没有犯罪记录。”

我们在美联社去年赢得公共服务的作品中也可以发现这一现象。该作品展示了海鲜制造行业艰苦的劳动条件。文章以被迫在印度尼西亚工作的缅甸奴隶的故事展开:

“缅甸的奴隶坐在地板上,盯着被上锁的,生锈的笼子。他们隐藏在距离家乡数千英里的一个热带小岛上。距离他们几英里远的地方,其他工作人员装载了从事捕捞海鲜的货船,这些海鲜的供应链条覆盖了美国主要超级市场,餐馆甚至宠物商店。这八名被监禁的男子被认为是飞行风险 ——他们是随时可能逃跑的劳工。他们一天只能吃上几口饭,在一个几乎不能躺下的空间里生活,被强迫着从事海上运输任务。”

通过使用个人故事,人们的同情心和同理心被激发,这些故事使我们能够了解到在现实世界中,真正的个体如何被支配,如何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渗透的情绪表达

在我分析的所有作品中,有五分之三以上使用了轶事作为开头,有五分之一则采用传统的倒置金字塔模式。这些新闻作品中,有62.4%都讲述了个人的故事。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这种趋势非常稳定。

这种加入作者主观情绪的叙事方式只是我所说的“情感策略”的标志之一。“情感策略”是指记者在新闻报道制度化和系统化的实践中,注入了他们的个人情感。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记者会写下自己的情绪。相反,他们将情绪渗透给他们故事中的人。根据我的研究,故事经常使用情感语言——例如引用“忧虑的投资者”,“恐惧的孩子”,或“焦虑的父母”——但没有提到记者的情绪。这表明新闻工作者能够保持对新闻客观性的忠诚,并讲述主人公情感故事。

我不是第一个注意到普利策奖获奖作品的情感表达问题。记者兼学者苏珊·夏皮罗(Susan Shapiro)批评了“伤感故事作者”的新闻风格,她认为这种风格“是通过情绪给读者的阅读制造障碍,而不是让情绪产生积累,直到关键时刻的爆发,从而让读者泪流满面。”

然而,我的研究表明,普利策奖获奖新闻使用情感叙事,不仅仅是从个人角度出发表达情感。而是引起读者的同情心和同理心,使抽象和复杂的新闻事件能够变得易于理解,并增强其可信度。

在人们的个人经历、经验、社会背景如此多样的今天,这种叙述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新闻能够成功地利用人类共通的情感来较少分歧,增加对彼此的了解,这样的方式就真的值得一试。

(翻译 姚瑶)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来源:Observer 查看原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