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老、孤独、贫穷、焦虑,我们应该如何老去?

今天,医学必须面对这一新事实:大多数人将活得很长,他们在很高的年龄才会死去。

仅仅在过去的20世纪一百年内,增加了近30岁,人类的预期寿命第一次增长得如此迅猛。

 

自1960年开始,人类寿命的增加主要来自于——六十岁以上人群寿命的延长,而非来自拯救更多的年轻人。大部分寿命增长是因为——老年人生活的改善、更多可以延长生命的医疗手段。 

 

——常青《如何老去》

“今天,医学必须面对这一新事实:大多数人将活得很长,他们在很高的年龄才会死去。”像当年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中试图重新定义童年一样,协和八年制医学博士常青在新书《如何老去》中也提出,在医学进步、科学发展到可以让人们越活越长的时代,老年,这个身体、精力、人际可能全面衰退的人生后半段也需要被重新定义。

“新的时代,是指最近一百年中人们的生命长度上发生着变化,大部分人都可以活到七八十岁。” 常青在接受界面文化(公众号ID:Booksandfun)时说。以中国为例,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了76.34岁,60周岁及以上人口23086万人,占总人口的16.7%,65岁以上人口已经达到14386万人,占总人口的10.8%。(按照国际上的通常看法,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就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时代)。

由于人们越来越长寿,常青还觉察到,最近一二十年间,大众话语里人的生命的各个阶段——青年、中年、老年的定义和内涵也在变化。“中年和老年的界限变得模糊了,一方面,中年这个阶段更多地延长,而我们脑子中的 ‘老人形象 ’会延后,65岁退休的人还有20年左右的时间,老年也分为了上半段和下半段:在前半段,人们差不多有十年时间可以保持相对健康以及外表年轻,会让自己感觉仍然是中年。而在老年的后半段,将要面对的是疾病缠身。医疗保健虽然放慢了人们走向死亡的步伐,患病率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有增加的趋势。另一方面,中国这个传统上尊敬老人、尊敬老年智慧的文化环境也在发生着剧烈变化,现在高科技和互联网非常发达,大部分50-70岁的人,不再享受一百年前所可能有的权威,他们不再是  ‘贾母 ’似的人物,他们的智慧会被残酷地认为过时了。对于这样的转变,身处中老年的阶段的人应该如何自处,寻找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无独有偶,《如何老去》之外,近来也出版有几部书籍——由众位孤寡老人构成的口述史《五十四种孤独》,调研日本老人贫穷状况的《下游老人》和居住在老人院的荷兰老人日记《老伙计们出发啦》——分别从不同角度回应了老年问题:衰老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老年人的经济状况如何?老年人的人际关系怎么样?老年人是怎么样的一群人?老年人的焦虑是什么?每个人都会老去,这些问题与我们息息相关。

问题一:老去是如何发生的? 

从生理功能衰退的角度,《如何老去》指出,变老,是持续一生的“对世界的感觉全面衰退”。“在时间的流逝中,五感在不停衰退。听觉、味觉、触觉、视觉、嗅觉……其中的视觉降低,最影响人的工作产出。” “即便没有青光眼、白内障、黄斑变性,视力的减退也是时光流逝的自然后果。一位60岁健康人的视网膜接收到的光线,只是20岁年轻人的1/3,每10年会失去1-3度的周边视力,到古稀之年,会失去30度左右的周边视力。”

《如何老去》常青著 山西人民出版社2017年1月

除了感官,衰老还显现为皮肤的皱纹,关节的病痛等等。荷兰老人亨德里克在日记《老伙计们出发吧》中说,他的五感只剩嗅觉了,还调侃道,能闻到老人院中老年人的味道并不太幸运,此外,他还经历着记忆衰退,“我试着回忆排名前十位的鸟类,但只能回忆起四个”。

很难定义衰老确实发生于哪个时刻,但是人们能感觉到它时刻都在进行,与此相关的,随着时间流逝,老去的人们会逐渐患上各种慢性疾病,无论科技多么发展、医学多么进步,都对此无计可施。

“以前人们的寿命只有四五十岁,老年痴呆病就比较少出现,因为在还没来得及得老年痴呆等老年症前,外伤、瘟疫就让人们的生命走到终点。医学上认为这是人类的长寿让   ‘疾病谱 ’发生变化,形成了新的各种各样疾病的组合,比如心血管疾病、癌症等慢性病会构成一个新的疾病谱。还有,在商业驱动的现代生活会催生新的现代文明病,像是抑郁症。所以有一种说法, ‘未来有很多人,不是过早地失去生命,而是过早地失去智力 ’。长寿是一个从数字上看出来的趋势,但是质量是怎样的?人们不太想。”常青对界面文化说。

荷兰老人亨德里克乐观地将自己的病痛清单称为“壮观”,他患有漏尿、腿痛、眩晕、肿块、湿疹,他在向医生求助的过程中,不仅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还有了“新发现”高血压。他清楚地认识到:

“没有什么能阻止身体的老化。你至多有一天感觉到某种疼痛似乎减轻了些。但这只是因为正好处于某种正确的姿势,并且这种姿势你之后再也找不到了。毛发不会忽然间再长出来……堵塞的静脉也不会重新疏通,肿块再也不会自己消失,并且下身的水龙头还不停漏着尿。这就是行将就木的征兆。你再也无法变年轻了,每一天,每一小时,每一分钟,你都在衰老。”

但讽刺的是,医生为他检查身体后,得出的结论是,他“身体的衰颓程度以一个可以接受的速度进行着”。他反问,什么叫做“可以接受”?医生说,这是一种衰老的衡量标准,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人的生活质量在几年以内还是可以过得去的。随后他向亨德里克建议穿老人失禁护理裤,认为老年人穿着这种裤子也可能“相当开心”。

《老伙计们出发啦》 亨德里克·格伦著 新经典文化2017年3月

疾病和衰老是不可挽回的过程,更为严重的是,一旦患上一些疾病,人们不仅会在生理上丧失身体控制能力,还会逐渐地丧失自我意识。亨德里克目睹身边的朋友不幸地患上阿尔兹海默,这种病的患者要经历的,与其说是对于身体能力的剥夺,更是一种在清醒中绝望的挣扎。

“你会很长时间清醒而痛苦地感受到这个衰老和变化的过程。你越来越觉得人生就像在黑洞里挣扎,你努力地费劲从洞里往外爬,但刚爬出来一点又掉了进去,如此循环往复……刚开始,你会不安地寻找以前有过但现在失去的东西。后来,你麻木地躺在床上或者椅子上,不受控制地流口水。最后你被禁足,就像无家可归的人,失去所有。”

问题二:老人的人际关系是什么样的?

人老了,不再工作了,不接触社会了,可能会切断社会关系、工作关系,甚至是家庭关系,孑然一身。《下游老人》中生活在老人院之外的老人,自己孤独地住着,白天也不会做什么事,只是在房间里整天盯着电视,一天之中除了在便利店里和店员会说几句话之外,谁也不会来搭话。《五十四种孤单》和《老伙计们出发吧》中生活在老人院之内的老人,基本上除了老人院无处可去,即使能够去子女家,子女也并不欢迎,与当地社会也缺乏联系,能够接触的只有老人院的工作人员和其他同病相怜的朋友们。

导致老来孤独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五十四种孤单》中,老人们最终成为了孤寡老人,是因为各种时代或者政治原因终身不婚,无儿无女。 他们中有“代表着新中国初创期,成群结队、熙熙攘攘的小人物”,他们是上过朝鲜战争的老战士、国有大型油田参与施工的民兵班长、大型铁路铺设钢筋的技术人员、乡村拖拉机手、乡村唱戏和练武的人员,后来因为各种政治或者个人因素导致孤寡;还有是改革开放时期在由集体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在时代和社会的夹缝中苟活的小人物,比如合同工和临时工,在从乡土向城市的奋斗中,有人牺牲了婚姻,有人影响了终身。总之,撞上了生活的各种“陨石”,都有可能导致孤寡的境地。

《五十四种孤单》 普玄等著 江苏文艺出版社2017年4月

即使没有陷入无儿无女的状况,原本有伴侣儿女或者亲属,老人们也会进入老人院,或者连老人院都进不去,默默地存在于人们的视线以外。《下游社会》里,有的老人是因为儿女独立,伴侣离异,而陷入孤独的状况。《老伙计们出发吧》中乐观讲述老人院生活的亨德里克,在三年前还住在带着花园的联排别墅里,因为妻子躁郁症发病,烧掉了房子,被人送入了精神病院,他才居住在荷兰的老人院中。

处于孤立状态的老年人,会想出千奇百怪的方法削减孤独,《五十四种孤单》的孤寡老人们有的养猫养狗,半夜跟猫狗说话;有的几个老兄弟挤在一起,每天像孩子一样,形影不离;有个替别人养了几十年孩子被老婆扫地出门的老人,经常和那个凶狠的前妻联系。他认为,比恶妇更凶狠的,是无形的孤独。《老伙计们出发啦》里亨德里克虽然远离妻子,但是在老人院中交上了朋友,甚至还交到了女朋友,他与他们组建了一个“老不死俱乐部”,在老人院其他老人的“嫉妒注视下”经常组织外出活动,去动物园看小猩猩倒立,去赌场赌钱,在伙伴的陪伴中,亨德里克才觉得,“我又找到活下去的理由了”。

老人的孤独状况会产生出许多问题。老人如果身边没有人可以商量事情,身体出现问题也不会被重视。《下游老人》讲述,曾在垃圾房里发现一个患有老年痴呆症的高龄女性,周围人根本就没注意到她的问题所可能带来的危险,也没有对她施加帮助,更严重的还有老人病倒在家中,也无人察觉,直到遗体腐烂、尸臭弥漫才被人发现。老年人独处,还有可能遭受存款欺诈、经济意外的情况。“有的老人房间里堆满垃圾,却摆着三四床全新款式的羽绒被”,这就是推销员上门利用老年孤独心理上门推销、诈骗的杰作。

问题三:老年人的经济状况如何? 

进入老年,老人的经济来源通常是养老金和以往的积蓄,而一场大病或是一次变故就能让老人沦为赤贫。

《下游老人》将“无法维持一般的生活水平,被迫过着底层生活的老年人”定义为“下游老人”。他们生活在日本的生活保障基准线之下,没有足够的储蓄,缺少或者没有收入,也没有健康的饮食,方便面就是一日三餐;因为付不起医疗费用,得不到充分的医疗和护理,要长期忍受慢性病的折磨;付不起钱改造房子,住在建造了四十多年摇摇欲坠的住宅里,受着冷风和害虫侵害;还有人故意去便利店里偷便当,空着肚子哭着恳求,“让我坐牢去吧”。 

符合“下游老人”的人群数量巨大,并且不断增长,《下游老人》引用日本内阁府公布的《2010年版男女平等白皮书》数据:65岁以上国民的相对贫困率为22%,只有高龄男性的家庭的相对贫困率是38.3%,而这个数字在只有高龄女性的家庭是52.3%——也就是说差不多一半以上的高龄单身女性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导致人们沦入“下游”境地的原因是各种各样的。作者藤原孝典发现,这些老人很多原本就是普通劳动者,都是因为某次意外,才沦为下游,其中有因为要照顾父母、在四十岁辞去工作,后来只能靠拔野草为生的老人;还有要负担着照顾抑郁症女儿,为了高昂的治疗费用,不得不卖掉楼房,住进民间公寓,生活得非常紧巴的夫妇;还有退休后明明攒够了钱,却因为得了心肌梗死,不得不长期住院疗养,没有养老金又无儿无女的老人。“不管他们本人付出了多少努力,还是存在着会让他们掉队到下游的根本缘由。” 

《下游老人》 藤田孝典著 中信出版社 2017年2月

不光日本有大量的“下游老人”,即使在《老伙计们出发吧》中,住在以高福利著称的荷兰老人院中的老人们,也并不觉得自己的养老状况多么良好,虽然他们都会有养老金和少量退休金的保障,如果没有大开销,生活便不会捉襟见肘,但是他们仍然省吃俭用,还会因为老人院供应的饼干和咖啡数量有限或者质量太差而抱怨不停,他们从不开车或者度假,连出租车都不舍得坐。亨德里克记录道,老人院中的老人看到新闻报道说,荷兰的养老制度完善到可以与“斯堪的纳维亚的几个国家”相比,自嘲道,“就连我们国家在养老金和退休金方面都节省成这样,其他国家得多糟糕?”

亨德里克住在一个收费相对较低的老人院,居民相对贫穷。据他自己上网调查,他所在的老人院在1200多个看护中心中排在下游1000多名的位置,而昂贵的养老院要4000欧元一个月,他的银行账户上还有大约8000欧元,如果要住昂贵的老人院,不出几个月,他就会“沦落到破箱子之中”。

问题四:老年人的心态如何?

人老了,就像荷兰的老爷子亨德里克在他的日记中说的,再也没有需要为之忙碌的目标了,没有必须参加的考试,没有要经营的事业,也没有要照顾的子女,甚至伴侣都已经远离了,“你真的年过耄耋之后,就再也没有什么目标了,这就是老年人空虚的本质”。老人院中的老人除了喝咖啡就是喝茶,抱怨鸡毛蒜皮,就别无他事,这让他产生一种空虚感。他交女朋友,再一次感受面红耳赤,听古典音乐,让无聊的时光活泛起来,还时常组织活动,和朋友们仍然与世界保持联系,都是为了让他的情感、头脑和身体都维持运转的状态。

与此类似,中国的孤寡老人也表现出停不下来的状态,忙碌可以让他们忘却老之将至,不为年老无所事事而惭愧。“一病,我就难受、悲观、睡在那里,寂寞了,就想这想那。你看我现在做那么多事,早上四点钟起来,浇水、挖菜园子……我这样寻事情做,时间还塞不满。天天这样折磨时间、消磨时间,想起来,还不是惭愧。” (《五十四种孤单》)

一方面老人们保持忙碌,像亨德里克一样,仍然风度翩翩,保持廉耻心,还涂抹着古龙香水,对抗着垂暮之年的衰朽和无聊,另一方面,老人们也会陷入对老去的焦虑中,如《如何老去》指出的,随着老年变得更加漫长,中年和老年的界限变得模糊,“在某种深藏的焦虑驱使之下,人们可能过度地相信美容、医疗、抗衰老技术,以展示绝对正确的 ‘强壮、洁净、繁殖的 ’身体观”。正因如此, 大众媒体上才会屡屡出现因为健身、美容、微调而容颜不老的男神女神,像千百年前恐惧衰老死亡一样,现在人们仍然迷信着养生、尝试各种医药和保健品,为的就是延缓老去的过程,虽然无法证明这些手段是不是徒劳。

常青认为,无论人们从经济、疾病还是孤独问题来剖析老龄,都只是从“多节点问题中的一个点”出发来引发人们的共鸣,更应该做的是从一个整体理性的角度看人类群体的发展趋势,从而比较理性地看待人类的生命长度,以及由长寿带来的生命阶段内涵的改变,要做到这点,不在于别人或者社会国家,正在于老年人能够学会“自处”。“全球来讲普遍都会有老年的经济、疾病和孤独问题,但是由于每个国家、地域的背景文化不同,所以各个国家人群的调试的灵活性和弹性不一样,我建议的是,让老人或者即将老去的人学会自处,学会形成自己的价值观,而不是价值寄托在他人或者周边人的身上,比如催促子女生孩子,未必能得到回应,或者卷入养生潮,买很多药,中了营销的骗局。”

对谈

常青:假设科技发达,真给你300年,你会觉得生活有意思吗?

界面文化:你所说的人类进入了新的时代,是指医疗进步,人们越来越长寿的意思吗?

常青:新的时代,不专指老年的变化。是指最近一百年,人们的生命长度上发生着变化,大部分人都可以活到七八十岁。而最近一二十年间现代化过程中,社会、媒体和大众话语也体现着人的生命的各个阶段——青年、中年、老年的定义和内涵在发生变化。 像是近来,网络流传着 ‘90后面临着中年危机 ’,还有 ‘华为三十五岁以上的程序员面临着被裁员 ’都是例证。

界面文化:具体来说,人类的中年或者老年的内涵有着什么改变?

常青:一方面,中年这个阶段更多地延长,而我们脑子中的“老人形象”会延后,现在的退休的人和我们小时候看到的退休的人是不一样的,一般人们在65岁退休之后有二十多年的时间左右。这就意味着:老年也分为了上半段和下半段,在前半段,人们差不多有十年时间可以保持相对健康以及外表年轻,会让自己感觉仍然是中年。而在老年的后半段,人们会生病、生活质量下降,医疗保健虽然放慢了人们走向死亡的步伐,却没有在相应程度上减缓衰老,患病率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有增加的趋势。这时人们应该如何自处?要怎么定义自己的身体和社会价值?

另一方面来说,中国这个传统上尊敬老人、尊敬老年智慧的文化环境,也发生着剧烈的改变,因为现在高科技和互联网非常发达,大部分50-70岁的人,不再会享受一百年前的权威,不再是“贾母”似的人物,别说50岁,就是40岁以上的人,如果不更新自己,就很快与技术与商业的主流脱节,年轻人再也不会找到他们求助,他们的智慧会被残酷地认为过时了。对于这样的演变,身处中老年的阶段的人应该如何自处,寻找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界面文化:老年人怎么定义自己的身体和社会价值,这为什么对我们来说是重要的?

常青:有人遇到这个话题第一反应是老年离我很远,还有一些人会回避。而现在不出意外,大部分人都会活到七八十岁,假设我们都能活到120岁了,120岁的幸福感是怎么样的?能跟70岁是一样的吗?我们常常是先追求一个数字,而这个数字背后是什么,不想知道。我提出这个问题,是让现在还处于三、四十岁的人了解到这个趋势,至于现在已经在老年阶段的人,是让他们知道现实是这样的,而不应该以一种长期不变的目光看待整个社会。

界面文化:近来有很多讲述老人贫困、孤寡还有孤独问题的著作,那你认为老人应该如何在贫穷、疾病还有孤独这些问题上自处?

常青:全球普遍都会有老年人的经济、疾病和孤独问题,这三者应该是有共性的,但因每个国家、地域的背景文化不同,调试的灵活性和弹性不一样。日本的“下游老人”大量出现,跟他们的家庭结构越来越小有关,而这是文明和现代化的结果,年轻人的观念和原来不一样了,老人来自家庭的经济支撑就越来越小,要更多地依赖社会配套。看日本,很大程度上可以看出我们中国的未来几十年可能会发生的情况。而有的国家文化会让人意识到学会自处,美国人可能从小就培养独立精神,教人不要混在一个人堆里,或者把价值寄托在别人身上。对于我们来说,这个转变会更剧烈一点,我们观察到父母和祖父母的状态,跟我们到时自己的,可能完全不一样。

从一个角度来剖析老龄,经济、疾病、孤寡问题,很容易从一个点调动情绪拉近跟群体的距离,但是很难从一个整体理性的角度看人类群体的趋势问题。老年人经济有问题怎么办?国家政府应该提高养老金吗?所以讨论贫穷或是孤独,只是从多节点的问题中摘取一点,我们更应该比较理性地看待自己的生命长度,比如说,如果最后十年只有呼吸,没有生活质量,那应该怎么选择?一个国家里如果很多人都是要延长生命、不要生活质量,国家又应该做呢? 

老年人要有尊严地安度老年,这个尊严一方面是外界认可的,另外一方面是发自自身的。最近二十年互联网正在快速地改变生活。就像当时滴滴疯狂给补贴,听说上海华山医院刚看完病的老人,步履蹒跚地一辆车也拦不到。老人应该怎么办?也不可能依靠政府解决老年人的出行问题。这要靠遇到这个事本人来看待和调试。

界面文化:那么老人依靠自己来调试吗?老人会不会很难过呢?

常青:难过是会有的,有一些是转变思维方式的问题,我书里提到一个例子,是宾大的教授,还没到75岁时就明确地跟家人说,75岁之后遇到重大的医疗问题,就不想要诊治了。对于中国人这可能不好接受,但应该知道其他地方有人在这样看待问题。假设科技发达,真给你300年,你会觉得生活有意思吗?社会和国家是回答不了这个问题的。这是一个人生存观的问题。

一旦你遇到这些变化的时候,不要用抗拒的心态,而是尽可能理解,并且找到对付的方法。我们的长辈们,自身的价值比较多受到于外在的、周边的暗示,以及比较亲近的人的影响。所以这就造成了有很多老人觉得自己要有作用,催子女生孩子,但未必会取得对方的配合。或者是为了保持 “健康”吃很多药,而中了营销骗局。所以应该让每个人都去了解形形色色老去的方式,提早理性地面对,而不要抱有太多的一厢情愿心态。

界面文化:那你是不是觉得,我们应该顺其自然,而不是总想着攻克老年病或者逆天地长寿?

常青:医学术语“防”和“攻克”就是把人放在至高的位置上,理性的角度来说,人类在自然界的地位,肯定不是至高无上,万物之王。就像《人类简史》写的,我们人类是侥幸进入食物链上端的,凭什么大自然就让人类攻克疾病呢?人类群体里自然有一批人会追求永生,硅谷有一批高科技投资都跟永生有关,甚至有富翁想把自己的财富和身体冰冻起来,想有天研制出永生技术了,再解冻他。人类的基因也是有可能修改的,要看纳米机器人能不能研制成功,你可以将基因想象成一个个程序,如果程序哪里出错了,纳米机器人单位纠正和改写这些程序,在硅谷就有好多公司在研制这种纳米机器人。但是,人体是一个系统,除非你有足够的经验和知识,很可能就是 “你摁了葫芦起了瓢”。就像《人类简史》里描述的趋势,未来人类一部分会变成“神人”,另一部分会沦落为“废人”。但是它没有回答一个问题,就是生存的意义是什么?未来人类的幸福感,未必会有苏格拉底高。长寿是长寿了,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是人们不太去想的。

常青,医学博士,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八年制医学系,毕业后在美国做博士后研究三年。后回国,任职跨国制药公司多年。曾用笔名“讴歌”和“丰玮”,出版《医事:关于医的隐情和智慧》《协和医事》,小说《九月里的三十年》及《B.A.D.》。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