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冷淡网红杂志进化论,KINFOLK想要做更适合中国的生活方式

我们不仅要书写一种生活方式,还要去体验它。

品质指南、高级趣味以及不平庸的生活

KINFOLK是2011年一开始由Nathan Williams,Katie Searle Williams,Douglas Bischoff,Paige Bischoff创立的一本独立季刊杂志。它最初创立的本意为“家人”,Nathan Williams 说:“聚会非常重要,我们不仅要书写一种生活方式,还要去体验它。”当时他的博客拥有6万个固定读者,这群人成了KINFOLK的最初读者。KINFOLK的初心是希望在这个遍布电子产品的世界里,能建立一个可以与家人、朋友一起得到身心舒缓与栖息的平台,指导年轻人过有趣生活,告诉人们要多花时间和家人、朋友在一起。5年前当它正式成为独立杂志的时候并没有什么类似的产品,8.25号字体,单栏排版,大量留白,所有食物的拍摄采取俯拍角度是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

初期内容只瞄准美食、家居和旅行,他们经常会举办一些小型集会,这些聚会是他们慢生活品质的最好体现。创刊期每个月都会在波特兰本地及全球许多城市举办了一系列聚会及活动,杂志社的编辑们会策划整个聚会流程,并为参与者准备精美的邀请卡、菜单小礼品等。

5年来,KINFOLK的英文版已经每期发行量高达8万多册,在俄罗斯、韩国、日本、中国等地还翻译成了当地语言。它的官网月访问量近20万人次,推出的厨艺书也数次重印,在小众出版物中成绩斐然。《福布斯》评价说:"KINFOLK为独立杂志发出了新的呐喊。"

KINFOLK 中文版创刊封面

2014年,KINFOLK 简体中文版在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发行,中文名为《四季》。 隶属于精品集团下的它,作为一本外刊的外语版,《四季》又充满了局限性,版权方要求中文版内容上与英文版需要完全100%一致,这样中方团队的发挥空间会变得非常小,只能在一些落地活动,单独广告合作项目或是微博、微信账号上有一点小发挥。所以不论它在 Instagram的慢生活、极简主义、波特兰、木质长桌等标签多么的流行,也不论“Kinfolk Gallary”将它的Event(社区聚会活动)发展的多么好,但在中国的大部分读者来看,它依旧是本非常小众的传统杂志。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传统媒体的市场一直在受到冲击,不仅仅是中国,全世界都一样,还记得去年的某段时间,一大批传统媒体的资深人士都跳身新媒体领域,大家沉浸在纸媒已死的恐慌中。杂志始终是一个能够产生精品内容的聚集地,以它为核心衍生出来的各个方向只是为了让杂志继续保持它初心的同时更适应新的用户。

很多人都会关注在已经走向下坡路的杂志行业,如何能将内容与商业平衡好变成了最难的部分,但KINFOLK成功的把生活美学卖给了全世界,一时成为了杂志行业的逆袭。

KINFOLK ISSUE22改版第一期封面

归根究底商业上的成功还是源自好的内容,2017年春季起,KINFOLK决定对中国开放部分版权,将开启主刊内中国原创内容的采编拍摄工作,现隶属于栩栩华生(北京)文化资讯传播有限公司,由此前《精品购物指南》报社执行总编辑、《T》中文版主编、《Kinfolk四季》出版人的冯楚轩担任CEO并兼任总编辑。

针对这次中文版新的尝试与机遇,我们决定与KINFOLK的全球出版人、编辑总监Amy聊聊如何把这本小众生活方式杂志做的更适合中国读者。

Nathan Williams & Amy Woodroffe

界面:KINFOLK这些年来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Amy:KINFOLK最初的关注点是“慢生活”以及如何自由掌控思维的开关。几年来,在社交媒体的丰富和电子版的推出后,我们与读者们建立了一种新的关系,从小型聚会在朝着更多元的生活领域探索,2016年KINFOLK以大生活方式内容为导向的全新网站上线。虽然纸质杂志依然是KINFOLK的核心,但并不代表我们会放弃社交媒体与互联网的发展,平衡是KINFOLK一直寻求的东西,我们正在以一个积极愉悦的心态接纳和融入数字媒体时代。

界面:中国市场有什么特别不同的地方?

Amy:KINFOLK目前在超过100个国家销售,并在中国、日本、韩国都有翻译本。没有任何两个市场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处在不同的变化中。只要有读者喜欢我们都非常乐意继续提供我们的杂志。很庆幸我们在中国、日本、韩国都遇到非常优秀的编译合作团队,使得我们成功的在当地得到了好的布局与机会。

界面:针对中国市场有哪些具体的调整?

Amy:中国读者的需求很特别,他们对聚会和工坊之类的活动产生了源源不断的兴趣,并且渴望得到更多本土化的内容去不断调整在自身城市生活的方式,所以中国的团队在这方面给予美国不少的资料信息,方便一同应对中国内容和活动进行改进。

另外需要说明一点的是中国消费者在思维意识上由于本身的文化差异背景不同、更喜欢接受一些偏重具备实体形式或状态的主题和内容,比如说家庭、旅行、周末这样的话题,能激发读者的购买,但是具有哲学化的词语则不太感冒,感觉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无法产生实质的联想。

Cult Rooms:毕加索的隐秘空间
茱莉亚的“小小间”

也有一些统一的改动,比如“Cult Rooms”这部分也会有新的调整,cults room指的是依照不同的创意角色下,自己比较隐秘的灵感空间,比如2017春季刊中对于茱莉亚的“小小间”的介绍、以及2016冬季刊毕加索的创作隐秘空间;2017年的改版将会减少餐食类内容的介绍,而更多相关内容将会在kinfolk.com上得到更多体现,这样从用户的实用性和方便度来讲都会比原有杂志的部分更好。

KINFOLK的电子版

在活动方面,即使中国人比较羞涩,但是对于聚会、食物、花艺这样的休闲活动非常热衷、但是大家的重点放在的并不是交流而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这也是中国区接下来的活动想要做一些心理类的活动进行疏导和定义交流。因此活动上,我们不会舍弃餐桌文化、自然接触等这样具有KINFOLK传统的活动、但是我们希望借用心理层面、更多科学化的诠释,比如除了聚会、工坊,我们还用设计沙龙、心理课堂等多元形式丰富中国的社区化活动。

界面:在杂志行业并不景气的现在您是怎么平衡内容与商业的?

Amy:内容和商业的平衡要从KINFOLK一直很关注的一个词creatives(创意)说起。在编辑内容上,我们更关注创意、以及能够让我们的社群发现价值之所在的创意工作的过程,所以我们并没有太多的在商业的层面去进行内容的采编,而是更多有意义、实用、给人以灵感启发的内容(比如概念、态度等)。基于在这个方向发展时发现一些商业价值和品牌合作的机会,比如我们因为内容的采编而结交的创意人群体,他们不断的扩大KINFOLK的影响范围,并和他们在除了编辑内容外,基于他们职业性的商业合作(一方面相互扩大知名度、另外一方面集结双方的优势资源来商业收益),正因为如此,KINFOLK和其他品牌的合作形式才会更加多元化,KINFOLK已经不再是一个内容品牌的出版角色、而是一个创意人平台,吸纳不同的创意人、借用不同的创意资源来定制更多的好玩的项目、行销事件来吸引客户买单。

标题

界面:2014 年起,KINFOLK 的编辑团队每年都会选定一个主题,出版一本单行本图书。在《The Kinfolk Home》、《 Kinfolk Table》之后2017年的年度主题书又是什么呢?

Amy:今年我们将会继续推出新的主题书,可以在kinfolk.com随时关注我们的动态。

(主编好含蓄的回答,不过基于KINFOLK整体的方向偏向于创意人采访,所以2017年度书籍主题即使主编未透露,但是应该和这个方向一致吧。)

界面:听说KINFOLK也涉及短视频领域,是单纯的跟风,还是已经想好了具体如何操作?

Amy:我们很喜欢视频这种表现手法的媒介,而且会制作更多的视频,但是需要在资源完备的情况下,但同时,我们还是在于纸媒本身还有新网站的不断建设。

其实KINFOLK早在2012年创刊以来就一直有制作短视频的形态在,除了每期刊物的宣传片外,还有Saturday这一固定栏目,用镜头语言来传递星期六这一天可以做的一些事情,比如how to系列中,柠檬soda的制作方法,区别于任何现在短视频的样态,将soda的制作过程创意艺术化、不是简单的教授制作步骤,在观感上形成类似看到波浪涌动的效果,这个过程是十分奇特。

Making Homemade Raspberry Soda

不过KINFOLK的国际版现在除了近期针对KINFOLK家居出版的一部创意概念视频外,已经没有其他出品。但据说中国区会延续该业态,将更多有趣的生活方式借用艺术的表达手法呈现出来,比如针对2017KINFOLK春季周末特辑发布的沙漏概念视频,将周末的时光比作彩色的沙漏和光影的变化,并传递出“如果每周40小时的工作漫长的话,其实周末会更加漫长。”

春光无限,我们用沙漏承载:KINFOLK周末

在与Amy的采访中我感受到,她乃至整个KINFOLK团队对于中国市场的重视,这也是为什么2017年KINFOLK中国版有了这么多巨大的变化。

KINFOLK中文版原创内容将以人物、时装、室内、产品、生活的角度进行艺术化的概念摄影、以人物访谈、叙述为主的内容采编。可以看出杂志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富有创造性的人”,抛开行业里对他们的传统定义与标签,KINFOLK更关注于这些人所分享的见解,他们相信这些经历与观点可以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如何平衡生活与工作。比如他们会选择雕塑家、舞蹈家和设计师,除了这些传统艺术行业,还有企业家、科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学者等。为读者营造出更多元化的声音,提供一个更全面和丰富的阅读体验。

Profile series 人物专访系列版面

Profile为人物专访的短篇系列,从话题的角度报道,不拘泥于单纯的生活方式描述,深入到关于设计、旅行、艺术、家居、时尚、工作和食物的各种新观点,激发灵感。

At work with / Day in the life 
工作室探访与人物生活深度报道版面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KINFOLK一直讲究社区的文化,但在中国并没有成熟的社区文化,大部分人对这个概念是比较茫然的,KINFOLK所呈现的社区,应该是从设计的角度来说的。

初期的KINFOLK专注于美食与聚会,随着影响力的扩大,渐渐开始建立了更多的关注领域,比如设计、时尚、艺术、工作和旅行。到这次中国版的原创内容开放都是为了更好适应当地用户的需求,如何更好的帮助读者平衡工作与生活依然是KINFOLK最重要的内容方向。

就像编辑总监Amy对新版KINFOLK的总结是Timeless(永恒), Androgynous(中性), Dynamic(充满活力)。从博客到杂志,从社区聚会到实体,以及现在它走向了更靠近新媒体的互联网与短视频领域,不论如何,KINFOLK的“慢生活”已经一步一步走出自己的更适合中国的商业模式。

 

撰稿:郝奕桦

图片来源:KINFOLK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