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无战事》编剧刘和平:有生之年不会同时写两个剧本,工匠精神贵在惟精惟一

编剧刘和平谈IP:有戏剧叙事基因的小说,才能改编成好作品。如果不是,只是在那儿意淫,说很多形象以外的表述,那就不要买。

编者按

3月21日,由中广联电视剧编剧工作委员会、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主办的“2017中国电视剧编剧(北京)论坛”,围绕“确立工匠精神,讲好中国故事”进行深入探讨,与会嘉宾从不同角度解析“工匠精神”之于电视剧创作的重要性。中广联电视剧编剧工作委员会会长刘和平在此次论坛上侃侃而谈,表达了他对于工匠精神、IP热的切肤感受。以下为其发言的实录。

文|刘和平

工匠精神: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付出智力、心血、体力

你说怎么理解工匠精神?《北平无战事》的时候,整个剧组定的八月份完成,我在跟组。要保证剧组每天完成那么大的量和每一个人都把自己的精力、时间都投入到正常的拍摄当中,我的剧本必须在跟得上进度,又保证质量的情况下创作。

我当时跟剧组提了一个要求,我说给我配两个打字员,因为我是口述,不会打字。早上五点到中午十二点一个打字员,中午随便吃一点工作餐,中午两点到晚上十二点。长达一个月,两个打字员跟着我一个人。

最有名的段子是我们剧组都知道的,大概是干了半个月以后,有一个男打字员早上五点来的,打了一个小时。我不可能口若悬河,边想边说,由于打字是投影到墙上的,他坐在我边上。我突然发现投影在墙上的不是剧本,而是一个字母,滚得非常快。我说这怎么回事儿?回头一看,打字员的头磕在键盘上睡着了。他真是累了,我又不忍心叫醒他。叹了一口气,我在那儿休息下,然后再叫醒他。

由于那个戏,我还兼了一个总制片人,晚上还要到剧组看回放。我弄完剧本,剧组也快拍完了,我突然觉得身上十分不舒服。我让出品方给我联系一个医院,因为尿血,担心前列腺癌,去了一检查还好,就是疲劳过度造成的。

不知道这算不算工匠精神?我们最后出来的作品,千千万万的受众要从你这里面得到一些东西,我们该何等认真,何等努力。

怎么讲中国故事?这是所有的人都面临的一个问题。网文兴起,各种传播媒介的便捷,我们传统的讲故事方式是不是还适合今天受众的审美需求和审美习惯?

我从写舞台戏曲出身,懂得评书叙事,视听叙事。网络时代来临,我们很多曾经的专业编剧面对网文和网络小说改编成的电视剧有些无所适从。不仅是编剧自己,还有电视台、制作公司、各级管理部门的领导。

新的受众已经成为了我们的主力受众,尤其是90后、00后的受众,更多都是从小玩游戏,玩网络,接受西方审美习惯长大的,包括听故事。他们在一天天长大,而我们传统审美的受众在一天天变老,一天天减少,我们确实要与时俱进。

我来的时候听说现在最清晰的是4K,张艺谋下一部电影是用8K拍,怎么运用好当代先进的拍摄手段和传播手段,来讲好我们的内容故事。我们的同行们一定要知道,一个新的时代已经来临。

我特别认可现在西方研究现代性的专家,他们现在也承认,我们的文学艺术美学,有亘古不变的永恒的美,也有其作为价值观的永恒性所在。但是由于我们的时代在不断变化,生活习惯、生活形态在不断变化,以及现代化的出现,他们总结了一句话,叫“永恒性存在于现代的伪装之上”。

这句话让我很有感触,我们曾经用评书叙事讲过故事,用戏曲叙事讲过故事,用年老那代的电影叙事讲故事的编剧们,今天是不是还能用那种话语讲中国故事?我们的受众会不接受?

我们在讲好中国故事的时候,从家族文化向社群文化的转型,从农耕文明向信息化时代转型的时机已经到了。现在的受众,他们从生下来长到今天,已经不是我们那个时候的样子。说实话,我自己也觉得,我们确实过时了。但是,我始终认为讲故事,一定有内在的艺术规律,包括戏剧规律。

IP改编:庞大网文要检索,有戏剧基因的IP才会成为好作品

第一,作为编剧首先要反躬自问,我们是不是在用工匠精神从事这个神圣的、了不起的职业?因为我也写过小说,我始终认为编剧是最难的。到目前为止,如果在全世界范围找一个讲故事最了不起的人类代表,可能大家第一个想起的还是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就是编剧,我们都尊崇他。

第二,现在编剧的创作方式无非两个,一个是原创,一个是改编。原创就是直接写剧本,改编更多的是改编于小说。但是真正能够改编成戏剧的小说是怎么来的?中国成型的叙事小说严格来说在明代,而在明代以前有很多成熟的戏曲叙事,在南宋还产生了很多的作品,到了元杂剧仍然有那么多的高峰作品。同时,在民间还出现了大量的说唱艺术,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曲艺形式都在讲故事。由于有了中国的戏曲叙事,各地的说唱曲艺叙事,到了明朝,我们的小说叙事就应运而生。几百年来,戏曲讲故事,曲艺讲故事,已经有很丰富的故事,形成很完善的段子的基础上,我们才出现了《三国演义》《西游记》等优秀小说。

所以小说胎里都带有戏剧的基因和脉络。现在我们看看《西游记》,随便一改就是剧本,《三国演义》基本上不需要动就是剧本,要动也是做一些结构上的调整。那些小说脱胎于戏剧。所以网络小说只要继承了传统的基因,就能很好地改成电视剧和电影。

反之,很多表现个人意念的小说,我们也抢着买版权,买了十年,交到很多编剧手里都无法改编。小说也分很多种,制片公司把好网文购买第一关,有戏剧叙事基因的小说,才能改编成好作品。如果不是,只是在那儿意淫,说很多形象以外的表述,那就不要买。

现在很多的网络小说作者,都是一天写一两万字,不管哪一行里都有工匠,但是我认为如果拿我们的专业编剧和网络小说写手来比,我们对工匠精神可能比他们要习惯一些。我现在写的剧本还没脱稿,我的阐述已经有200多万字了,我的助手都把它整理好。我就不相信哪个网络写手会像我这样对待一个作品,包括反复查阅资料。当然,这些网络上的东西也有好处,现代化来临解放了我们的创作生产力、想像生产力,拓展我们的题材空间,这些一定要承认。

但是有一点我个人特别反对,那种一天几万字的东西拿来,成熟的编剧根本不会去改编,因为那种小说本来就不懂得戏剧结构和戏剧叙事,然后各个公司的老板只能找二十岁左右刚刚出来的编剧去改,我为此还专门去看了一些,名字我就不提了,我有时候咬着牙也看,我特别不理解一男一女两个人,一路走过去说一些毫不相干的话,这一集就完了。或者两个人坐在那儿也不动,说一些毫不相干的话就完了。中国故事如果讲到这个层面,那真是个问题。

我们的编剧同行,不要被在学院老师讲的东西束缚。凡是能够用动作、表情、线性叙事表现的,我们尽量不要闪回,能够直接用动作表现的就不要台词,能够直接用对话表现的就不要旁白,那些都是教科书,不一定要听。比如说《琅琊榜》,孔笙团队在把传统戏剧叙事和现代审美的结合上做了探索。当然要说它在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上有多大突破,倒也不是,但是人家在传统戏剧叙事和现代审美取向上下了工夫。故事讲得确实不错,很严谨。我因为跟孔笙合作过,了解他是故事如果说不圆就睡不着觉。这是这么多年用闪回最多的一部作品,要追溯赤焰军的真相,梅长苏的真相,闪回之多之快,依然可以让观众一眼看懂。

今天为什么出现IP脱销、原创很少的状态?我们编剧可以问问自己有没有承诺了制作方、电视台,接下来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好好教他、养他、写他?是不是答应了人家,我在这么快的时间交稿?包括我自己在内,我们有没有因为有了一定的名气,同时接数个活,自己有没有这种信心?明知做不到,也敢于接任务?

我现在和两个助手在一个公寓里一起写作,找我创作的电话不断,我基本上都拒绝,因为目前我只能写一个剧本,我有生之年不可能一个时段写两个剧本,那做不到惟精惟一。当然我并不是想挡大家的财路,我不反对作坊式创作,我特别赞成中国工匠的一种方式就是师父带徒弟。像江苏宜兴的紫砂陶艺大师,他的儿子去年评上了紫砂陶艺师,现在他们徒弟做出来的东西也很不错,手把手教。

我丝毫不反对我们年老有经验,而且养成好的写作习惯的老编剧进行作坊式创作,但是有一点,如果我们带着三个徒弟,四个徒弟,五个徒弟,六个徒弟,至少这一两个徒弟在这一年内只能写这一个作品,那两个徒弟这一年只能写那一个作品,师父可以所有作品都参与讨论,这也是我赞成的。

其二,编剧不能按时交稿,也是造成制作方干脆买网络小说的原因。买了以后,青年编剧会在要求的时间内交稿,然后请香港导演拍摄,再找颜值高的演员出演。本来就不具备改编成电视剧潜质的小说,又请了不具备能力的编剧来写,最后找颜值高的演员来演,后期大量运用高科技,这种东西充斥着我们的电视剧市场。

互联网文将会成为主流文学,但现在还不成熟

下面坐着李京盛司长,《北平无战事》是他找我写的。他说当前我们国家的现状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古装戏的比例会大大减少,如果再写历史剧,可能播出平台会有困难。你也挺懂民国和革命历史,为什么不写革命历史题材?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北平无战事》。

在写《北平无战事》的时候,说实话我就首先想到七年不赚钱。因为我前面赚的钱算了一下,能够维持我小康的生活七到八年,所以我有底气。《北平无战事》解散了两个剧组,不只七家投资,七家撤资。我想说的是,我们下面如果真正要倡导工匠精神,讲好中国故事,我们能不能够一个星期休息一天,其他每天都在创作,一年写一部电视剧。就是每天都在写,而不是坐在电脑前发呆。据我所知现如今编剧很多人两三个月就完成一个本子。

工匠精神一个要有时间,第二个就是有能力。

我始终觉得,我们要有价值突破,一个是思想价值突破,一个是文学价值突破。如果没有这个突破,我们跟不上新的时代,但是这个价值突破目前来看,还有很长一段时间要走。

我有次在接受一个重要题材创作的时候,有位领导说话,让我深受感动。他说你们不要逼刘和平同志谈思想观念,要讲故事,不要催他,让他慢慢写。这样的话一说出来,我自己心里下决心一定要写好,至少尽我的能力写好。

如果我们专业搞创作的,连思想观念都没弄明白,连立意和主题都把握不准,我们还算合格的编剧吗?那就不是了。既然你们承认和肯定了我们是合格编剧,给我们评了职称,就相信我们有这个能力。我本人1994年就是国家一级编剧,我相信给我评一级编剧的时候,是因为我的作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已经达到了水平才评的。为什么我写到每一个具体的题材的时候,反而要把思想观念强加给我?这样带有个性色彩的东西能不能出来?我们自己要加强学习,应该坚持我们自己的两个规律,一个艺术创作规律,还有一个历史发展规律,总是不会错的。

朱熹说道在器先,王夫之说器在道先。当出现了互联网这个器,才会有这个道。问题是现在出来的是不是道?道是器出来以后,经过长时间的探索、磨合之后形成的。所谓的网文小说出来的时间短,它还在摸索、探索的过程中,我们相信随着网络作家不断探索,它也日益成熟。今后网络写作有可能取代纸质写作,现在已经有这个趋势,它的受众远远大于纸质作品的受众。但是它刚刚出现不久,在很短的时间,就已经后来居上、居高临下了?其实他们只是快而已。但是我们丝毫不怀疑,今后这个互联网文会成为我们受众最多的,甚至主流文学的一个载体。

网络小说出来太快,不快就没有点击率。每天要求多少字的更新。但是,中国13亿人,短时间出来这么多天才,也是不太可能的事。每天几千字出来,都比我们写几百字好?网络小说的作者应该先完成作品,反复琢磨好再投石问路到网络上发表。金庸当时连载小说,最高2000字一天,我们拿金庸当年的连载和修订本来看区别很大。

我看电视的时候就看弹幕,和受众互动,我在里面受到了很多启发。但是我也看出来,很多东西是我们失职了。你说王用汲和海瑞那种感情,出来的弹幕都是说“基情”,这就是新出来的这一代人,在如何接受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吸收国外的优秀文化的时候出现了问题。

追求个人主义是美国的国家哲学。我们生活在中国的环境之下,创作却要像美国人那样自由,事实上做不到。现在网络小说太自由了,太自由会死的。包括影视娱乐至上的东西,西方已经有“娱乐至死”之说。艺术因限制而生存,因自由而死亡。我们这些编剧们在写之前,就知道什么东西在限制着,我们自己要限制什么,免得我们拿出来老板不满意,导演不满意,演员不满意,电视台不满意,观众不满意,甚至最后专家审查的时候不满意。我自己写每一个作品的时候,方方面面都会想,但是最后还会出现不满意。但是不满意有什么办法?还是要干,人人满意也做不到。

【文/刘和平 整理/吴碧晗】

版权声明

微信公众号【影艺独舌】的所有原创文字,版权均属【影艺独舌】及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评论,但如有其他媒体复制转载,须征得我们同意并注明出处及作者。(请回复“转载”,了解具体要求!)

微信ID:yingyidushe

来源:影艺独舌 查看原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